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14日
在这里,见证少年“食”光成长
本文字数:892
周琦 克强学校
校园食堂的烟火气,藏着最鲜活的成长密码。于我而言,过去一年的陪餐时光,从不是“副校长”的职责打卡,而是以“周老师”的身份与孩子们共赴一餐一饭的约定。
食堂餐桌前,总能看见最生动的“坚毅”模样:低年级孩子跟着学长学姐按需盛饭,餐后弯腰拾起饭粒,碗盘归位……整个食堂无需老师多言,一切井然有序。学校“坚毅少年”计划推行多年,孩子们从排队、盛饭、分餐、擦桌等小事中淬炼出自我管理技能。五年级“食堂小管家”小雨常捧着笔记本跑来:“周老师,大家说山药烧排骨比油炸大鸡腿还好吃!”“班里的小胖墩也不只盯着排骨,开始主动吃蔬菜啦!”孩童认真的模样里,藏着比规则更珍贵的自觉,这,就是最欣慰的收获。
陪餐时我留意到孩子们对油炸食品比较偏爱,但我认为不应该粗暴地用“禁止”收场。我组织家长膳食管理委员会、食堂师傅、分管同事一起优化食谱:炸鸡腿保留但每周不超过一次,既满足馋瘾又控量;红烧排骨搭配蒸玉米、山芋、南瓜,用杂粮清甜平衡口感。我常端着餐盘坐在孩子中间笑着说:“多吃青菜,下午画画才有力气调色。”久而久之,餐盘里剩下的“绿色”渐渐变少,剩菜桶里的剩饭剩菜也变少了,有孩子指着蔬菜告诉我:“周老师,这是我画过的‘青菜小人’,吃了能长高!”这,就是温柔的力量。
最难忘的是去年深秋的傍晚,初三的小涛耸着肩、哭泣着、埋着头,餐盘里的饭菜几乎未动。我轻轻拍拍他的背邀他到休息室,这个一米八几的少年红着眼眶说:“周老师,我怕我的妈妈会离开我。”他自幼跟着爷爷长大,爸爸已经离开多年,妈妈务工多年,直至他初三才回到他身边。我静静听着,没说“要坚强”,只告诉他:“男孩子也可以有脆弱柔软的一面,珍惜与妈妈相伴的时光,有事随时来找我聊。”后来,小涛总爱趁陪餐时和我说话,聊妈妈做的家常菜,还孩子气地展示新衣服:“周老师你看,妈妈陪我买的!”当孩子愿意向我袒露心底的柔软,陪餐早已超越了“吃饭”本身。这,就是最温暖的瞬间。
十年从教,我愈发偏爱“周老师”这个称呼,也珍视“副校长”的职责。陪餐从不是任务,而是以一餐一饭为媒,用陪伴织就温暖的网,让每个农村孩子带着“坚毅”底色。这,就是陪餐时光里最美好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