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14日

变革课堂教学,让儿童自主学习

本文字数:1241

钱明珠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

 

 

新课标颁布后,如何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课堂?我们把突破口选在了集体备课。毕竟,再先进的理念,最终要靠每一节课去实现。最初推行“三备”模式时,不少老师犯过难:语文组王老师拿着初备稿来问我:“同年级四个班学情不同,真能备出一份大家都合用的方案?”现在想来,这种顾虑恰恰点出了传统集体备课的痛点——要么“一人备课、众人照搬”,要么“各备各的、流于形式”。

而“三备”的妙处,正在于既聚共识,又存差异。就像上个月三年级语文组备《海底世界》,先是五位老师各自研读课标,标注出“体会关键语句表达效果”这一核心目标,然后由主备的孙老师带着大家拆解文本:“怎么让学生既读懂‘景色奇异’,又学会‘把事物写具体’?”讨论从午后延续到黄昏,最终确定用“海底探险”情境串联学习任务。这是“一备”的价值——让每个人的思考都融入蓝图。

到了“二备”试教环节,孙老师的课堂出现了新问题:学生能找出优美句子,却说不清“为什么好”。备课组立刻围着录像复盘,数学组的吴老师跨界支招:“能不能像我们画线段图那样,让学生给句子‘拆零件’?”这个点子催生出“句子手术刀”活动——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景物+特点+感受”,一下子突破了难点。这种“试教—研讨—迭代”的循环,让“学历案”从纸面上的文字,变成了课堂里能呼吸的流程。

最打动我的,是“三备”的个性化改编。同样是《海底世界》,马老师班上留守儿童多,便加入“给远方父母写一封海底明信片”的续学任务;周老师结合班级“生物角”,设计了“给鱼缸写解说词”的实践活动。当老师们拿着各自修改的第三稿交流时,我忽然明白:好的集体备课,不是生产统一的“标准件”,而是提供可生长的“种子”,让每个课堂都长出自己的模样。

“一案三单”的推行,则像给课堂装了“导航系统”。记得科学课首次尝试时,周老师把“预习单”设计成“问题银行”,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蚯蚓雨后会爬出地面”,竟成了课堂探究的主线。共学单上的“小组任务卡”更有意思:低年级用“贴纸拼答案”,中年级搞“辩论小擂台”,高年级做“数据分析师”,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都动了起来。有次听数学课,发现续学单里藏着惊喜:基础题练计算,提升题编应用题,挑战题竟让学生“给老师出一道题”。拿到学生出的“超市打折”题,黄老师笑着说:“现在才知道,孩子比我们懂生活。”这种从“做题”到“做事”的转变,不正是核心素养的生动体现?

一次接待外校参观,有老师问:“你们的课堂怎么这么活?”我指着语文组正在打磨的“大单元学历案”说:“秘密就在这些纸上的批注里——那是老师们把学生装在心里的样子。”当“三备”让集体智慧流动起来,当“一案三单”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所谓的课堂变革,不过是回归教育最本真的模样: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好奇出发,带着思考成长。

忽然想起那句话:教育的变革,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每个细节都做进学生心里的坚持。这或许就是我们深耕“三备”“一案三单”的意义——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生长的土壤,而我们,只是那个勤恳的耕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