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2日
问政三重奏:姜堰基层治理的破圈实践
本文字数:1067
□兴姜之堰
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姜堰区创新推出的中层干部“问政”机制,通过“发现问题—整改问效—治理问策”的闭环流程,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这一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突破,更构建起“开火、开刀、开方”的三重治理逻辑,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创造转变。
开火:直面突出问题的精准打击。问政机制首先聚焦“开火”,直击基层治理中的显性矛盾。在区市场监管局的实践中,食品科、餐饮科等业务部门对“巡诊家家到”排查出的校园周边摊贩管理、电梯维护等7类突出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销号管理”机制;通过把“问诊”做深、“施治”做狠、“康复”做稳,切实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完善一批制度机制,推动市场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靶向治理模式印证了管理学中的“破窗理论”——及时对问题“开火”能有效遏制治理失序的蔓延。
开刀:破除顽固问题的制度手术。对于长期存在的基层治理“沉疴”,问政机制发挥“开刀”功能,通过制度重构实现标本兼治。区住建局在市政道路管养问政中,将12345工单中反复出现的路面塌陷问题追溯至养护标准缺失,最终推动出台《市政设施分级养护规范》,明确不同等级道路的巡查频次、响应时限。这种“问题倒逼制度”的实践,印证了公共治理理论——通过集体选择规则设计,能够有效破解“公地悲剧”困境。天目山街道的“零违”空间建设更典型,通过问政将宅基地审批等风险领域纳入“智慧监管平台”,以实现“守牢‘两违’底线,打造‘零违’空间”目标。
开方:破解疑难问题的系统疗法。面对治理复杂性,问政机制发展出“开方”的辩证思维。蒋垛镇“红色村庄共建”行动中,通过“党员+群众”攻坚小组模式,将“活水沟”整治等11个疑难问题转化为“红色代办”项目。这种“群众出题—干部领题—协同解题”的机制,暗合交往行动理论中的“协商民主”理念。溱潼镇“登峰计划”的实践更具代表性,通过“问政—问路—问效”三阶段,层层递进为溱潼高质量发展精准导航、蓄势赋能,以集中力量推进城镇焕新、项目攻坚、产业强基、沃野振兴、党建铸魂“五大工程”,为“千亿姜堰”贡献最硬核的板块力量。
问政机制的治理启示:现代基层治理需要构建“问题识别—制度创新—效能转化”的完整链条。从市场监管的“巡诊家家到”到住建系统的“模拟过堂会”,问政机制正在完成三重跃迁:从技术治理向价值治理延伸,从行政主导向多元共治拓展,从问题解决向能力建设升级。这种治理创新不仅为“千亿姜堰”建设提供制度支撑,更在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化路径——唯有坚持系统思维与人民立场并举,方能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