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2日
青灰碑与红番茄
——烈士精神在沈高村的当代显影
本文字数:1562
本报记者 黄文婧 钱菊香
溱潼镇沈高村,沈庚余、高文生烈士纪念碑静静矗立在该镇原敬老院内。青灰色的碑体庄严肃穆,碑身正面“沈庚余、高文生烈士永垂不朽”12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两位烈士的英勇事迹,微风拂过,枝丫轻颤,更添几分肃穆与敬意。
“沈高”这个名字,不是普通的地理标识,而是两位烈士用生命镌刻的精神丰碑。沈庚余(又名沈根余)生于1918年,1944年冬怀揣着保家卫国的信念投身革命,先后担任治安主任、民兵队长、乡农会长。他带领村民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把公平正义送到百姓身边;更多次组织小分队直面敌人,用血肉之躯守护家乡与群众的安全。1947年1月,海安高家垛战斗打响,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为掩护小分队成员泅水突围,29岁的沈庚余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
“当时敌人架起30挺机枪疯狂扫射,区队和敌人激战了10多个小时,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破冰渡河突围,沈庚余就是在渡河时中了弹……”85岁的当地群众刁有金,从小听着父辈讲述沈庚余的故事长大。如今再提起这段历史,老人依旧难掩激动。交谈间,记者还得知一个令人痛心的细节:沈庚余没有后代,他牺牲后,怀有身孕的妻子被敌人残忍施以绞刑,腹中孩子当场夭折,奄奄一息的妻子最终也被敌人活埋。听到这里,在场听众无不红了眼眶,掩面落泪。
比沈庚余年长12岁的高文生,1906年出生,1943年加入革命队伍,曾任乡农会会长、胡练乡乡长。他不仅先后参与张尤庄战斗、高家垛战斗,在烽火中坚守使命,更在高家垛战斗结束后,冒着生命危险将沈庚余的遗体运回安葬,让烈士得以魂归故土。1948年10月,高文生前往楝树垛开展工作,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敌人把他绑在当时的白杨范坝头子的大榆树上,用刺刀戳他的脸,还残忍地割下他的舌头和耳朵,可他就算不能说话,依旧挺着身子想喊‘共产党万岁’,最后被敌人劈头砍了两刀、胸口开了两枪……”71岁的潘正湖红着眼眶,一字一句还原着高文生宁死不屈的最后时刻,在场者无不被这份气节深深震撼。
为永远铭记两位烈士的牺牲与奉献,当地群众将高文生的牺牲地——胡练乡命名为“沈高”,此后“沈高”成为镇名并沿用多年。2019年沈高镇并入溱潼镇,但“沈高”二字承载的英烈精神从未褪色。2000年5月,原沈高镇政府在镇敬老院专门修建沈庚余、高文生烈士纪念碑,让烈士事迹有了具象的纪念载体。如今,每年清明、烈士纪念日等节点,当地都组织党员、学生、群众到纪念碑前开展祭扫活动,听老人口述历史、重温烈士故事,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英烈精神从不是停留在纪念碑上的文字,更成为沈高村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多年来,我们一直以‘沈高’烈士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为指引,把红色力量融入乡村发展的每一步,就是想带领村民蹚出‘强集体、富村民、兴乡村’的特色路。”沈高村党委书记、主任丁松华介绍道。
在产业发展上,沈高村精准锚定“环溱湖生态经济圈”定位:主动与周边村庄形成错位联动,重点凸显果蔬产业优势;以“田园综合体”为核心,延伸出乡村观光、农事体验、特色餐饮等多元业态,通过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充分激活村民参与热情,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筑牢增收根基,该村始终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实际做大做强果蔬产业,全力构建“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依托泰州市沈高绿之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村里的番茄、茄子等5个果蔬品种获得无公害认证,“沈高村”商标更获评泰州知名商标。同时,村里严格落实蔬菜上市检测制度,细化绿色食品生产规范并推动落地执行,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品质。目前,沈高村已形成设施大棚蔬菜、西瓜、菱藕、草莓及果树超500亩的规模,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3.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4.2万元,真正实现了集体与村民“双增收”。
“我们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务实的举措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阔步前行。”丁松华语气坚定,“就是要让烈士们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结出更丰硕的发展成果,让他们的精神永远照亮我们的前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