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21日
当玉米、螃蟹、水蛭共写乡土传奇
本文字数:1049
□兴姜之堰
在白米镇马沟村的玉米地里,曹小军弯腰捧起饱满的玉米棒子,金黄的颗粒在阳光下闪耀如珠。5亩无公害玉米刚上市便被抢购一空——“我们的玉米从不用化肥农药,一亩收益超2000元。”与此同时,溱湖的晨雾中,李辉刚从蟹塘归来。这位退伍军人返乡后,把对“家乡味”的执念化作行动力。他创建的“潼有钳”合作社,将8000亩水域化作共富摇篮。更为颠覆的场景在宦小琪的水蛭养殖场展开。黑色大棚内,棕褐色的水蛭在循环水槽中游弋,这些曾被视作“吸血鬼”的生物,如今每公斤80元的收购价让它们成为“水中黄金”。“水质要如泉水般洁净,水温必须恒定摄氏25~28℃”,他手捧鲜活螺蛳投喂的身影,恰是新农人精益求精的缩影。当溱潼镇农村办计划推广这种特种养殖模式时,一条水蛭撬动的产业革命已然开启。
从玉米、螃蟹、鲈鱼到水蛭的乡土传奇,共同勾勒出姜堰乡村振兴的立体图景。晨光中的姜堰乡村,新农人们正上演着三场静默的变革。
?这首先是场“理念革命”?。马沟村村民张生林的感慨道破天机:“有村干部领着干,我胆子才大起来。”从“老把式”依赖农药化肥到主动拥抱绿色种植,从对水蛭的天然恐惧到视为“致富宝”——新思维如同三水浸润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根系。当宦小琪从30亩试验池起步时,他挑战的不只是养殖技术,更是世代相传的认知壁垒。
?这更是场“技术革命”?。在罗塘街道的工厂化渔场,36个巨型养殖桶构建起循环水生态系统。微滤机分离粪便,生化仓培养益生菌,实时监控水质参数——这套让鲈鱼肉质更紧实的智慧养殖系统,年产25万公斤却实现废水零排放。而在李辉的合作社,南农大的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微信群里的“水温提醒”,关键时刻挽回数十万元损失。科技赋能下,传统农业正褪去“看天吃饭”的被动。
?最深层的是“价值革命”?。当玉米从饱腹粮食变为健康消费品,当螃蟹从水产品升级为文化伴手礼,当水蛭从血吸虫幻化为救命药材——所有物质的增值,本质是乡村价值的重估。李辉坚持给螃蟹配“出生证明”,宦小琪筹划延伸加工链条,曹小军构建产销一体化网络,无不彰显着从“种得好”向“卖得俏”的价值跃迁。
三水激荡,溱湖欢歌。李辉远眺塘埂谋划醉蟹加工,曹小军计算着村集体收入年增10%的蓝图,宦小琪则望向水蛭粗加工车间——新农人们的身影在暮色中交织,恰如姜堰乡村振兴的生动隐喻:当土地拥抱科技,当传统碰撞新知,当个体理想融入集体共富,一幅兼具诗意与生机的现代农耕文明图景正在展开。
这些带着露珠与键盘印记的故事,这些糅合了螺蛳腥气与大数据分析的探索,终将在水乡大地上沉淀为新时代的“鱼米之经”——不是神话传奇,而是每个普通农民触手可及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