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2日
温情织网:姜堰社会化拥军的鱼水新生
本文字数:1017
□兴姜之堰
姜堰的盛夏,通扬河上晨雾氤氲,如历史烟尘般拂过这片土地。而在雾气笼罩的现实中,一股由人心汇聚的暖流正悄然涌动——区拥军志愿者联合会的志愿者们穿梭于城市乡间,用点滴行动编织着一张看不见却无比坚韧的“温情之网”。他们不是穿军装的战士,却是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最灵动的注脚。
在双拥传统深厚的土壤上,一种超越传统双拥的新范式正在形成——社会化拥军模式正在姜堰大地扎根萌芽。
?精准滴灌,让尊崇之心化作可触的温度。?姜堰拥军实践的卓越之处,在于将宏大尊崇化为人间烟火般的细致关怀。拥军不再是笼统的口号,而是为高龄独居老兵备好的“清凉礼包”,为创业退役军人对接的“政策锦囊”,为军属家庭量身定制的“暖心关怀”。那本持续更新的“老兵台账”,正是双拥工作从粗放走向精细的见证。
?赋能未来,为转身之路架设坚实的桥梁。?“退伍不褪色”的誓言背后,是退役军人面对社会融入的现实挑战。姜堰深谙此道,拥军志愿者联合会成了退役军人的“转型助推器”。“1+3”培训套餐的设计,如为退役军人量身定做的“社会通行证”。从教育培训“三库一台账”体系的构建到“堰起航·91580”创业品牌的深化,姜堰为退役军人铺设了一条从战场到职场的无缝链接之路。
?血脉赓续,使红色基因激荡时代的回响。?双拥工作不仅是物质关怀,更是精神家园的共建。姜堰深植于红色土壤,精心构建起立体化的传承矩阵。当98岁老兵夏建贤在蒋垛苏维埃纪念馆,将那枚弹痕累累的军功章放入00后士兵许海涛掌心;当《永不褪色的记忆》汇编着12位老兵的烽火记忆;当“军民共读红色经典”吸引二千人参与——历史便在两代军人之间,在书本与现实之间,完成了血脉的传递。
?聚力致远,以社会合力构筑温暖的泉眼。?姜堰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其开创了“拥军企业+精准服务+互惠共赢”的社会化路径。147家“拥军门店”、挂牌成立的“拥军优待医院”、6家签订合作协议的金融机构——社会力量如百川汇海,成为双拥事业的不竭泉源。这些实践打破政府单打独斗的传统格局,凝聚“政府主导、市场引导、退役军人参与”的强大合力。拥军优待医院开创的“政策保障+社会优待”双轮驱动模式,将优抚范围扩展至全体退役军人,让尊崇真正惠及每一位奉献者。
通扬河的雾霭终会散去,而姜堰这片土地上升腾的拥军暖意愈发醇厚。当拥军成为全社会自觉流淌的温暖血液,军民鱼水情便能在新时代真正升华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片古老土地上精心织就的温情之网,不仅承托起军人军属的今天,更在编织着一个国家关于尊崇、关于奉献、关于团结的壮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