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04日

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显影

本文字数:1040

□兴姜之堰

 

烈日骄阳下,白米镇马沟阻击战纪念碑前,宣讲员铿锵的话语穿越时空:“把鬼子钉死在这儿!”这声抗战呐喊,如今正化为马沟村振兴的冲锋号角——生态稻米产业链、手工蝴蝶结工坊、红色研学民宿群,让这座昔日的英雄战场成为年集体收入90万元的省级示范村。

在姜堰大地,一场以抗战精神为核心驱动的红色基因转化工程已蔚然成势。面对岁月流逝可能带来的历史淡化风险,姜堰以?系统化史料抢救?筑牢记忆根基。区老区“三会”年初即定向挖掘,征集撰写《姜堰对日寇最后一战马沟阻击战》等史料四十余篇;俞垛镇筹建叶甸僧抗队史料陈列馆,蒋垛镇深挖“三打蒋垛”“二孟三英”等红色史实。当纸质记载与实体展馆相得益彰,沉睡的历史被重新唤醒,成为滋养当代的精神富矿。

历史的温度,最终要靠?浸润人心的传播?彰显其力。“五进”宣讲队在社区放映《新四军在姜堰》专题片;蒋垛镇将党课搬到草莓工坊田间地头,推出“蒋垛阿书”云端直播;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在姜堰小学以“天文视角”讲授长征智慧;红领巾讲解员在全省比赛中深情讲述家乡曲江楼里的纪律佳话。

尤其可贵的是,姜堰深谙?精神唯有落地才能扎根?,探索出一条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创新路径。马沟村的蝴蝶结工坊里,妇女们编织的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是将“誓死坚守”的战场誓言转化为“巧手致富”的现代寓言。马沟村将“听党指挥、英勇善战”的抗战精神注入乡村振兴,构建“一核多元”格局;蒋垛镇以红色文化为引擎,通过理论直播、沉浸式舞台剧《火记得乐章》等创新形式,释放文化生产力。当“泰有感”宣讲分队在大伦镇讲述周文江事迹,当顾高镇妇女在千年银杏下聆听徐克强烈士故事,抗战精神已融入村镇发展的血脉,成为看得见的集体增收与乡村善治。

在蒋垛镇六港村,98岁的夏建贤老人精神矍铄,向围坐身旁的年轻村干部和中小学生讲述烽火岁月——这一幕,恰是姜堰红色传承的生动隐喻:历史与现实在此握手,精神与行动于此交融。98岁的抗战老兵与00后红领巾讲解员同框的镜头,构成最富张力的时代蒙太奇——这是精神的传承,更是基因的显影。

姜堰的实践昭示,抗战精神并非陈列馆里的静态遗产,而应是驱动乡村发展的澎湃引擎。当红色宣讲走下讲台、融入泥土、飞上云端,当阮朝兴烈士的呐喊转化为马沟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曲线,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辩证法已然显现——最深沉的历史记忆,恰能孕育最具活力的当代创造。

血火淬炼的精神丰碑,已在姜堰大地上开花结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书写了极具启示意义的“精神赋能”样本。这片土地用实践证明:最厚重的历史底蕴,从来都是最轻盈的发展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