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04日

堰上“十三太保”的夏夜经济奏鸣曲

本文字数:1088

本报记者 黄文婧 通讯员 刘联盟 高晶

 

 

暮色刚浸染中干河的水面,“姜湖宴”夜市已飘起第一缕炊烟。清晨采摘的大伦镇兴驰村菌菇、溱湖簖网起捕的六月黄、梁徐黄牛养殖场的新鲜牛肉正通过城乡直通的“绿色通道”疾驰而来——这场以13个镇街“十三太保”为骨架的夏夜盛宴,实则是我区用农业根系滋养的消费新生态。其中,区商务局精心打造的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区,更成为连接田野与市场的关键纽带。

从田垄到灯影,农业基因照亮夜市烟火。“今早剥壳的溱湖虾仁还带着湖水的清甜味!”罗塘街道摊主王师傅的炒勺碰撞出火星,铁锅里跳动的不仅是河鲜,更是农业农村局与商务局协同搭建的“田间到摊头”立体网络。为让“姜堰味道”保真保鲜,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协调各镇街农业经营主体与城区展销点“点对点”对接;商务局则在夜市核心区特设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区,对入驻的农户和合作社免收展位费用,从政策层面为农产品进城扫清障碍。

“以前凌晨3点就要赶早市进货,现在合作社直接配送到摊,展区还不用交租金,省时省心又省钱。”淤溪镇卖鱼头汤的李大姐算起账来眉眼带笑。她摊位上的鲍老湖鱼头,通过直供模式从湖里到锅里不超过6小时,而隔壁展区的同乡正忙着陈列包装精美的鱼干礼盒。这夜市成了我们的‘免费展销厅’。”

区农业农村局建立的“早晨采摘、中午上架、傍晚消费”新鲜闭环,与商务局的展区扶持政策形成合力。活动期间,展销点每日供应的蔬菜均来自本地田间,特色展区里的杂粮、腌制品、手作酱料等耐储农产品,更成为市民后备箱里的“抢手货”,实现从田间到舌尖、从地头到货架的无缝衔接。

田间物产变身夜市主角,农文旅商融合激活消费链。夜市中央的舞台上,演员们跳着极具三水特色的舞蹈,而台下食客手里的竹签串着的,恰是从田间到舌尖的蜕变:白米镇的芦笋来自孙舍村当天收割的鲜品,张甸镇的驴肉火烧夹着葛徐村养殖基地的鲜肉,俞垛镇的玫瑰花饼馅料取自本地大棚食用玫瑰。这些物产在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区里都能找到“源头档案”,扫码就能看到种植过程,让消费者买得更放心。

区商务局设立的特色展区不仅是销售窗口,更是商务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果展台。娄庄镇的绿壳蛋在这里做成网红蛋仔冰淇淋,包装上印着二维码可直达合作社网店;淤溪镇的葡萄既在摊位上酿成微醺果酒,也在展区里摆上礼盒装供团购;三水街道的桃子更是做成了美味的甜品。

猜拳赢礼品的吆喝声,扫码下单的提示音,孩童捧着水蜜桃的笑声,在夜市的灯光里交织成歌。“姜湖宴”用直供网络串起田头与街头,更用政策红利让农产品在夜色中绽放新价值。当农业的根须深扎大地,当商务服务的雨露精准滴灌,消费的枝叶自然繁茂——这正是我区用“农业赋能+商务助力”书写的夏日经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