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30日

以政策杠杆撬动产业升级的姜堰实践

本文字数:1004

□兴姜之堰

 

当央视《新闻联播》的镜头对准姜堰区时,这个苏中工业强区正以一组硬核数据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上半年工业开票销售503.6亿元、同比增长14.83%的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两重”“两新”政策与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的深度耦合。透过泰州中来光电等企业的转型升级轨迹,我们得以观察地方政府如何通过精准政策供给,构建起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良性生态。

政策工具箱的“加减乘除”艺术。姜堰区的政策设计呈现鲜明的系统思维。在“加法”方面,将设备更新补贴比例从6%提至8%,单个企业奖励上限达1000万元;在“减法”环节,优化审批流程使企业3个月内即可获得补贴;“乘法效应”体现在超长期国债、再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的叠加使用;而“除法”则是破除政策碎片化,通过“工业投资政策”“新型工业化政策意见”实现惠企条款的集成创新。这种精细化调控,使得中来光电能集中2000万元投入智能化改造,最终换来20%的效能提升和1.9GW的稳定产能。

政企互信的“双向奔赴”范式。“政府服务真是太周到了!”——企业家的朴素评价揭示了新型政商关系的核心。姜堰区工信部门主动帮企业申请388万元技改补助的案例表明,政策落地已从“企业找政策”转向“政策找企业”。近3年1.2亿元区级资金+9700万元省市级资金的组合投入,构建起及时雨式的政策兑现机制。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制定的参与式民主,如吸收企业意见将N型TOPCon等新技术纳入奖补范围,这种“政策众筹”模式极大提升了施策精准度。

产业跃迁的“三重门”突破。在设备更新表象之下,姜堰正完成更深层次的产业蜕变:其一是数字化转型破局,140台智能设备组成的生产线使中来光电达成“黑灯工厂”标准;其二是绿色化升级突围,光伏组件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成绩单,印证了低碳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其三是价值链攀升,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中,姜堰企业逐渐掌握行业标准话语权。这三个维度的突破,共同勾勒成新型工业化的现实图景。

可持续动能的生成密码。观察姜堰实践,可提炼出三重发展逻辑:政策红利与企业创新的“化学反应”催生新质生产力;设备更新不仅是机器换代,更是管理理念的革命;地方政府在产业引导中展现的战略定力至关重要。当多数地区还在纠结短期GDP增速时,姜堰已通过超长期政策安排,为企业铺就5年甚至10年的发展轨道。姜堰的探索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区域治理样本: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市场“无形之手”的灵动,更离不开政策“有形之手”的精准引导。未来,随着1200万元超长期国债等政策持续发力,这片土地上的产业变革故事,或许才刚刚翻开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