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5日

一个IP如何重塑征兵话语体系

本文字数:1073

□兴姜之堰

 

“姜小武”卡通形象在图书馆打卡点引发拍照热潮,这个细节折射姜堰区人武部对年轻群体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传统征兵宣传往往依赖条幅标语、政策宣讲会等单向输出模式,而“姜小武”通过萌趣视觉符号实现三大突破:将军旅文化转化为可触摸、可互动的社交货币,激发年轻人自发传播;以动漫语言消解体制宣传的距离感,让高二学生赵文皓直言“被IP形象吸引”;构建起贯穿线上线下的一体化符号系统,从公交车身到商场屏幕形成视觉轰炸效应。这种话语体系的革新,本质是将“参军报国”的宏大叙事转化为青春个体的情感投射。

场景渗透:把征兵站搬进生活流。征兵公交变身“移动咨询站”的实践,展现场景化传播的魔力。这些穿梭街巷的“红帐篷”不仅承载信息传递功能,更创造一种“偶遇式”动员场景——市民曹皓然正是在乘车时被唤起二次入伍的念头。姜堰的探索印证当代传播的黄金法则:信息必须嵌入受众的生活轨迹。在夜市大屏前驻足的年轻人,商场里驻足研读政策的亲子家庭,图书馆拍照打卡的学生群体,这些分散的生活片段通过“姜小武”IP被串联成连续的认知场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夜间宣传策略,利用暑期夜市人流量大、氛围轻松的特点,使征兵咨询量实现翻倍增长。

从符号到信仰:IP赋能的深层动员逻辑。“姜小武”的成功不只在传播形式的创新,更在于完成从视觉符号到价值认同的转化。罗塘街道武装部副部长杨阳提到的“让理念走进心里”,正是通过三重机制实现:情感共鸣,萌趣形象降低认知门槛;榜样牵引,退伍兵曹皓然的二次入伍选择形成真实示范;价值升华,将军人职业荣誉感转化为“00后”可感知的发展红利。这种立体化动员使IP效应超越短期热度,高二学生明确规划“两年后参军”的案例,证明其已触发深层的职业认同。

姜堰实践为征兵工作提供三个范式样本:其一,IP化运营破解代际传播壁垒,类似昆山市“强军之鹿”的探索证明这是可复制的创新路径;其二,生活场景取代行政场景,广东省的楼宇灯光秀、浙江省的“一站式”手机查询等服务证明,融入年轻群体日常生活场景才能实现有效触达;其三,情感连接先于政策宣讲,当赵文皓们先被IP吸引再主动了解政策时,动员效率自然提升。这些经验对正在开展的夏季征兵具有普适参考价值。

随着各地人武部陆续推出形象大使、主题周边等创新举措,“姜小武”现象预示着一个新趋势:国防教育正在从严肃的政治动员转向更具亲和力的文化浸润。当更多地区学会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军旅故事,当更多“曹皓然”“赵文皓”在IP感召下投身军营,我们的征兵工作就真正实现从“要我参军”到“我要参军”的质变。这个夏天姜堰街头涌动的参军热潮,或许正是这场深刻变革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