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0日
一盏不灭的民族精神烛照
本文字数:1072
□兴姜之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英烈是闪亮的精神坐标。《姜堰日报》开设的《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栏目刊发一篇篇红色故事,带领读者重温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从勇毅足迹中感受必胜信念,从烽火岁月中汲取澎湃力量,赓续红色血脉,续写复兴篇章。
当历史书页翻至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今天,当我们凝视那些泛黄的抗战故事时,突然惊觉:那些曾经照亮民族存亡的烽火,如今正在量子实验室、深海探测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燃烧出新的火焰。
历史深处,民族精魂以血为墨,在民族危亡时刻迸射夺目光芒。台儿庄巷战,一位不知名的班长在残垣间高呼“此地即吾坟墓”,率领残兵顽强抵抗,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弯了就扑上去撕咬,最终与阵地同亡。这不是孤勇,而是千千万万“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灵魂群像。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论是延安窑洞中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还是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淞沪、武汉等战役中的浴血拼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呐喊响彻神州——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奔腾如江河。
这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奔涌不息,今日更于现实的崇山峻岭间开辟出新航道。当某些国家以芯片为武器横加封锁,华为工程师们在实验室日夜不息,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硬骨迎战科技围剿。正如当年缺枪少弹的前辈一样,他们以惊人的意志弥补技术鸿沟,在芯片架构、操作系统领域杀出血路。而在国际风云激荡、霸权主义阴霾不散的当下,重温当年面对强敌“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是今日维护国家尊严、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的精神铠甲——抗战精神在抵御外部压力的现实中,再次爆发磅礴动能。
在民族复兴爬坡过坎的关键节点,抗战精神更是青年一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西南联大师生徒步千里,于日军轰炸间隙弦歌不辍;前线战士在战壕油灯下学习文化,以知识为武器。这种求知若渴、逆境奋进的姿态,正是当代青年在时代变局中亟须坚守的精神坐标。当“躺平”“内卷”消磨意志,抗战精神中那份“坚韧不拔”的信念恰如灯塔——指引青年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广阔天地中,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聚合的磅礴伟力。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信念对强权的凯旋。八十周年纪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民族精神当代价值的严肃叩问——我们是否依然拥有当年那种“宁死不屈”的骨气?是否还葆有“血战到底”的锐气?是否敢于担起“匹夫有责”的时代使命?
烽火岁月淬炼的精神丰碑,永远烛照民族的未来。?唯有一代代人点燃自己成为灯塔,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屹立为永不沉没的巨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