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0日
建设智慧农业 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字数:2669
◆顾联
我区农业资源丰富(如优质稻米、溱湖簖蟹、蔬菜种植等),但面临劳动力短缺、生产效率不高、品牌附加值低等问题。发展智慧农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区作为传统农业发展优势地区,今后应将智慧农业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始终保持第一产业发展优势。
一、智慧农业的发展定位与目标
我区智慧农业建设应立足本地特色(稻米、簖蟹、蔬菜),以“精准化种植、智能化管理、电商化营销、融合化发展”为核心,打造长三角地区智慧农业标杆。通过试点示范、政策扶持、技术赋能,推动农业从“经验种植”向“数据驱动”转型,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我区智慧农业的发展目标是打造“长三角智慧农业示范区”,形成“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营销网络化、服务精准化”的现代农业体系。具体特色:
1.智能种养:稻麦、水产(簖蟹、鱼虾)、蔬菜等主导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形成农业生产智能化。
(1)智能种植(稻麦、蔬菜)
精准种植:推广“物联网+无人机+遥感监测”,实时采集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病虫害数据。应用智能灌溉、变量施肥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如“姜堰大米”绿色种植)。
无人农场试点:在农业大镇试点无人农机(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
(2)智能养殖(水产、畜禽)
溱湖簖蟹智慧养殖:部署水质监测传感器(溶解氧、pH值、温度),结合AI预测病害风险。推广“区块链+簖蟹溯源”,确保品质可信(扫码查看养殖全程)。
智慧渔场/牧场:应用投饵机器人、智能增氧机,提高养殖效率。
数字农服: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形成农业管理数字化。
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土壤、市场、物流数据,构建“姜堰农业大脑”,提供生产决策支持(如最佳播种时间预测)、市场行情分析(指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灾害预警(如台风、干旱应急响应)。
2.数字农服体系:搭建“滴滴农机”平台,实现农机共享、农技在线咨询(类似“农技云”)。推广“农业托管服务”,小农户可通过APP预约耕地、播种、收割等全流程服务。
3.农旅融合:结合溱湖旅游,发展“智慧农场+休闲体验”模式,形成农旅融合智慧化。
(1)数字农旅体验:在溱湖周边打造“智慧农场”观光点,游客可通过AR/VR体验种植、捕捞。开发“认养农业”小程序,城市用户可远程认养稻田、蟹塘,实时查看生长情况。
(2)智慧乡村游:推出“姜堰农耕文化数字地图”,整合农家乐、民宿、采摘园信息,实现一键导航、预约。
4.农产品营销电商化
(1)农产品电商与直播带货
建设姜堰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培育本地网红主播,推广“溱湖簖蟹”“姜堰大米”等品牌。与盒马鲜生、京东农场合作,发展订单农业(按需种植)。
(2)智慧冷链物流
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中心,应用温控传感器+区块链,确保生鲜品质。发展“社区团购+前置仓”模式,缩短配送链条。
二、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与建议
1.科学规划引领智慧农业发展
一是基础建设方面。强化数字基建,推进5G、物联网覆盖重点农业镇村,降低数据传输延迟。借助各类先进网络技术将智慧农业项目纳入政府部门新建项目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中,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行业中提前构建工业互联网、数据共享平台以及人工智能网络等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设备,吸引更多经营主体进入智慧农业领域。建设农业云平台,提供算力支持(可与泰州大数据中心联动)。二是资源整合方面。成立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科学整合工信、网信教育、“三农”工作等部门,以及高校和社会科研机构等多方的资源与力量,形成协同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加强智慧农业项目资金的统筹力度,优化资金使用效益,构建与智慧农业项目建设实际需求相匹配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三是统筹规划方面。根据智慧农业项目功效比高、数据和算力强大的特点,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并合理引导,根据规范制度,鼓励适度流转农村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扩大智慧农业应用场景规模。统筹智慧农业与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打造绿色食品集群、推进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以及高标准良田建设的关系,将智慧农业作为积蓄新发展动能的有力举措。
2.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应用能力
一是要加强培训,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应用能力。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能力提升、“三区”人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等各类科技培训,使农业经营主体切实掌握相关领域智慧农业的技术方法。二是要加强扶持,推动智慧农业项目落地落实。制定智慧农业项目扶持政策,加强对物联网传感器、农场ERP、农作物影像分析等智慧农业重点技术的推介,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建立政府补贴+企业投资+农户自筹的多元投入机制。设立智慧农业专项补贴,对购买智能农机、传感器的农户给予补助。三是吸引优秀人才,优化智慧农业从业人员结构。鼓励相关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在毕业后积极投身智慧农业发展领域,支持他们参与数字化农业和智能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合作,开设“智慧农业培训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进农业AI、物联网技术团队,提供“技术驻场”服务。
3.建立智慧农业发展示范园区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在综合考虑各地区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统筹规划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建立与本地区实际情况最匹配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开放发展。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互联网技术与智慧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有效融合,建设更加开放的智慧农业发展园区,提升园区的智能化水平和实际生产效率。三是坚持耦合发展。持续改进示范园区生产经营管理的机制体系,及时完善园区数字化软硬件设施,主动对接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耦合发展。优先在溱潼镇(簖蟹智能养殖)和张甸镇(蔬菜工厂化生产)试点,成功后向全区推广,形成可复制的“姜堰模式”。
在区委报告中提出泰姜海融合发展战略。张甸镇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农业基础。在高铁即将建成的加持下,融合发展优势凸显。张甸镇农业资源丰富,可围绕优质稻米、蔬菜、水产品等,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打造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形成“农业+工业+旅游”融合的智慧农业小镇。制定张甸镇智慧农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计划书,对外招商。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采用PPP模式合作开发。建设现代化农产品智慧生产和加工园区,引入龙头企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品牌(如张甸大米、酱菜、有机果蔬等)。将农业与生态宜居和康养旅游相结合。结合乡村环境,建设康养社区、休闲疗养等设施,吸引周边城市人群居住。通过申报江苏省或国家级特色小镇项目,争取政策扶持(如土地、税收优惠)。通过以上努力,使张甸镇逐步发展形成“产、城、人、文”融合的智慧农业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