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18日
创新实践激活家风传承“源头活水”
本文字数:1064
□兴姜之堰
当区委老干部局家庭档案建设活动走进荷叶社区,当老党员顾祥将母亲的散文集作为九旬寿礼,当孩童用稚嫩笔触临摹“爱我中华、兴我家邦”的百年家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更是我区以创新实践激活家风传承“源头活水”的生动写照。在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上,家风建设正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焕发滋养乡风文明的新活力。
情感共鸣:家风传承的温度传递。“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敬是精神的慰藉”,顾祥讲师在分享会上的一席话,道出家风传承的情感内核。他将母亲83岁后创作的散文汇编成册、把寿宴变为读书会,这种“以文传情”的方式,让李氏家训中“孝德永彰”的精神有了当代注解。我区巧妙把握这种情感连接,通过“银发志愿服务队”的言传身教、亲子共读《红色家书》的互动体验,使抽象的家风具象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让家风传承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空间转换:从家训厅堂到公共课堂。溱潼镇“院士家训爱国宣讲”摊位的火爆,印证将私域家风引入公共空间的“化学反应”。游客抽取“尊师重道”关键词解读其现代内涵,亲子共同临摹李氏家训的墨香氤氲,使“一门三院士”的家族传奇升华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这种创新实践打破家训传承的时空界限——600年前的王氏古训能吸引50万访客驻足,正是因为其“孝顺父母,和睦乡里”的价值追求,在当代社区找到共鸣点。我区通过进机关促示范、进家庭促技能、进社区促传承的“三进三促”机制,让沉睡的家风资源“活起来”“走出去”。
制度创新:文化治理的姜堰方案。淤溪镇将家训阅读与移风易俗结合,蒋垛镇使红色家书融入文明实践,这些实践背后是系统的制度支撑。通过组建“银发家风宣讲团”、打造“家训解码墙”等互动平台,我区构建“挖掘-转化-传播-应用”的完整链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区将离退休干部的人生阅历转化为“活态家训库”,让桥头巷尾的“忠孝廉礼”闲谈成为流动的德育课堂。这种制度化的传承机制,既保留家风的原真性,又赋予其适应现代社区的传播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深沉持久的文化动能。
代际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相遇。当端午粽香中的家训书签成为网红文创,当老干部的革命故事变身青少年思政教材,我区的创新实践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这里没有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儿童临摹、数字展陈、研学路线等现代手段,让百年家训与当代生活展开对话。正如李氏家训从1890年的宣纸走向今天的解码墙,优秀的家风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创造性转化中,实现“活态传承”。
实践表明,家风传承的“源头活水”来自对传统资源的创新开掘,来自传播方式的与时俱进,更来自将文化基因植入社会治理的制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