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10日
新农人破茧重构农业价值坐标系
本文字数:1027
□兴姜之堰
初夏微风掠过娄庄镇三联村,500亩麦田翻涌金色波涛。22岁的赵明宇在田埂上奔走调度,精准指令如数据流汇入土地脉搏。去岁大学毕业的他,已成集体农场的掌舵人。当三联村负责人徐祝春凝视这片麦浪,看到的不只是一季丰收,更是集体土地在年轻臂膀中的重生——“有赵明宇这样的年轻人在,我相信农场一定能越来越好”。
赵明宇身后,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农人群像正在麦穗与稻田间浮现:孙飞脱下城市创业者的西装,回归泥土试验“稻鱼共作”立体农业;数学系毕业的宦小琪在波纹荡漾的水蛭池边构建循环养殖模型;艺术设计专业的手作者将文创基因注入“乡遇”手工坊;退伍军人张杰在智能温室里培育百万株蝴蝶兰,让鲜花借电商“香”飘千里;更有曾经的木匠姜井贤年过半百仍在田间解码数字农业,用平板电脑监测甲烷排放……
他们覆写了传统农人的形象。农业不再是汗滴禾下土的苦役,而成为知识、创意与科技的试验场。当姜井贤在田埂上操控无人机植保,当张杰在苗圃中指导大学生直播带货,“体力活”已悄然转向“脑力活”;当孙飞的稻鱼共生系统与宦小琪的水蛭螃蟹循环养殖形成闭环,单一生产维度裂变为生态融合维度;当文创民宿在马厩旁生长,当玫瑰园与马术俱乐部在小杨村吸引20万游客,农业的价值坐标已从“温饱经济”跃迁至“美丽经济”。
农业价值坐标系的重构,实则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力革命。新技术穿透千年耕作惯性——溱湖智慧农业园里,温光水气肥在指尖精准调控;无人机掠过麦田,传感器深植沃土,物联网构建起数字化农事图谱。新思维重组产业基因——稻田养鸭与休闲观光嫁接,亩产效益翻倍;文创集市激活乡土文化IP,农产品附加值几何级增长;直播电商击穿产销壁垒,田间直达餐桌。新农人用跨界智慧为农业注入多维养分,使其从平面生计变为立体生态。
然而新农人的破茧仍需制度春风的托举。政策供给尚存盲区——赵明宇接手农场时面对土地流转困局,零星承包地抛荒如待愈伤疤;孙飞推广立体种养时,初始资金短缺曾如影随形。呼唤政府更精准的制度供给:建立新农人创业风险补偿机制,设立专项信贷解决“首贷难”;推动土地细碎化治理,支持村集体统筹开发;打造区域性农业科技共享平台,降低技术应用成本。
当赵明宇在烘干房前调度运输,麦香氤氲中站立的不仅是位青年农场主,更是农业未来的信使。每一个躬身稼穑的新农人都在重塑土地的意义——农业可以是数学建模的精密系统,是美学表达的文化载体,是生态平衡的绿色引擎。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新农人正以知识为犁铧、创新为麦种,孕育着属于新时代的金色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