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20日
文冠艺术村:以诗为舟渡沧溟
本文字数:1062
□兴姜之堰
当视障诗人张节用声音重塑《春江花月夜》的月光,当“放羊诗人”李松山在羊群与麦浪间书写命运的诗行,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之际的泰州文冠诗会,已然超越文学雅集的范畴,成为一场关于生命尊严与文明高度的精神仪式。这座流淌着里下河文脉的城市,正以文学为支点,撬动残疾人事业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构筑一座连接残缺与完整、个体与时代的诗意桥梁。
文学赋权:残缺处绽放的精神完满。从“中国残疾人文学创研基地”到“明珠朗读”盲人声音矩阵,从百余场文体活动到“人文三水”品牌的打造,这座城市构建了分层递进的文学赋能体系。残疾人文体活动日益活跃,文艺汇演、书画展示、趣味运动会、阅读分享等多项活动丰富残疾人业余文化生活,印证着文学赋权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效率。
空间重构:文艺村的乡村振兴辩证法。溱湖绿洲的“文冠艺术村”启航,标志着泰州探索出“残疾人文学+乡村旅游”的融合方程式。二十四节气美术展与残疾人诗作陈列馆相邻而建,状元长廊的楹联与盲文诗集相映成趣,这种空间叙事颠覆传统文旅项目的景观逻辑——当乡村旅游从“看山水”转向“见精神”,当残疾人创作从“被观赏”升华为“共创造”,文化消费便产生价值跃迁。文冠艺术村的运营印证着精神价值的市场转化可能。这种将残疾人文学嵌入乡村肌理的模式,既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厚度,也让残疾人群体的创作获得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制度创新:从文化扶贫到文明共建。残联系统与作协机构深度耦合,催生“创作培训-作品孵化-IP运营”的闭环链条;“茉莉花开”文艺志愿服务将文化供给转化为能力建设,使残疾人从接受者转变为供给主体;而“写给泰州的三行情诗”征稿活动,以城市叙事为容器,将残疾人创作纳入地方文化建构的主流叙事。正如庞余亮所言,当残疾诗人与城市文明形成双向塑造,便创造出“超越残缺的生命美学”。
文明刻度:在凝视与被凝视间重写人性定义。文冠诗会最深邃的价值,在于重构残疾人与世界的对话方式。刘立云所期待的“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在泰州被具象为可参与的文化实践——残疾人文学不再是特殊群体的精神独白,而是成为丈量社会文明高度的标尺。“同在蓝天下·共筑中国梦”2024年泰州市残疾人文艺汇演,精选歌舞、诗朗诵、乐器独奏、说唱、才艺展示、小品等12个优秀节目,彰显残疾人朋友的艺术才能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座将“大海新晨”刻进基因的城市,文冠诗会如同溱湖上的一盏明灯,照亮残疾人群体从“被书写者”到“书写主体”的进化之路。这或许就是“人文三水”最深刻的隐喻——水的包容与流动,恰似文学对生命形态的深情接纳,在残缺处激荡最壮阔的精神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