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20日
让中国旅游日成为长效引擎
本文字数:772
□顾盛杉
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首次将活动周期拉长至40天,覆盖文旅惠民、入境推广等五大专项行动。当“锦绣山河,美好旅程”主题活动在全国铺开,一个核心命题愈发清晰:如何让这场年度盛典突破“昙花一现”的局限,转化为文旅产业升级的长效动能?
用四季耕耘重构文旅生态,?打破“一日狂欢”。江苏第十六届乡村旅游节通过“四季主题+长线运营”模式,将节庆热度转化为全年消费活力。溱潼会船节的升级极具启示:500多条船、上万船民参与的会船竞技,从民俗展演升级为国际赛事;通过“会船+文创”“会船+研学”产业链延伸,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增长200%,让非遗从“节庆符号”蜕变为“全年IP”。
系统化赋能破解长效难题,?超越“政策礼包”。当前惠民政策已从单一消费券升级为“政府+企业+平台”协同体系。更深层的突破在于?将短期让利转化为服务升级?,江苏创新推出“乡旅E贷”、实施“邮惠万家”计划、整合56条精品线路与“村游旅居通享包”,让游客从“抢优惠”转向“重体验”,为乡村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从流量狂欢到生态平衡,构建文明共生。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以“保护性开发”为主线,将文明指南转化为长效标准——黄山发布“无痕山林”徒步分级认证;杭州联合美团、携程等平台上线“博物馆静音公约”预订提示;文旅部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起“山川守护者”计划。当“保护生态”成为游客的获得感来源,流量与质量方能实现真正平衡。
从实践探索到生态重构,寻找文旅升级的“轴心定律”。中国旅游日走到第15年,江苏的四季运营、溱潼会船的产业联动、金融赋能的系统升级等无不指向一条路径:唯有以游客体验为核心、可持续发展为半径,将旅游日沉淀为“政策试验场+资源连接器”,才能构建生生不息的文旅生态圈。
当政府转型为生态共建者、企业升级为价值创造者、公众成长为文明传播者,“诗与远方”方能真正融入人民群众生活的日常肌理。这或许正是“锦绣山河,美好旅程”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