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30日

运粮河先前的娱乐生活

本文字数:1440

◆宋根楝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运粮河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是娱乐生活丰富。盛夏的夜晚,人们在河畔一边纳凉一边听歌曲、唱小调。

大婶们在二胡的伴奏下唱小调:“蒋介石你得病呀,独自睡在牙床上,叫一声美龄,快点到厢房来,这一次逃不了……”“蒋介石是个二流子,头上戴的是大帽子,脚上穿的是皮靴子……”歌词表达了对蒋介石的憎恨。也有人唱《哭光棍》《小寡妇》《孟姜女哭长城》。

参加民兵的大伯、叔叔喜欢唱秧歌调:“姑娘姑娘你别笑,你的头发剪掉了,剪掉头发多轻巧,省得头上梳呀绕。”运粮河的女人在旧社会梳发髻,新中国一成立就剪成二刀毛,所谓二刀毛就是齐肩短发。他们也唱:“春天到了,万物皆发青,都来当民兵,做个好青年。”“斯大林和毛泽东,两只手紧拉拢。”“手扶栏杆口叹一声,小妹是否嫁了人。”“五月里来正月正,我和小妹妹串春灯,看灯是个假呀,想妹妹是个真”。

更有意思的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运粮河的人喜欢舞龙灯、跳马灯、玩花船、挑花担。玩花船是从古老的荡湖船传承过来的,花船上有个扮花脸的老船公,还有个扮黑脸的老婆子(男扮女装),他们有说有笑。旁边的少男少女时不时在二胡的伴奏下唱上几段:“阵阵开来人人开哟,我家的花船荡起来,哎呀哎哟,蝴蝶花儿飘,春夏秋冬四季花儿开呀,荡起哟来……”挑花担的扁担是用红绿纸包裹起来的竹片。挑花担的女子很漂亮,戴墨镜,穿绣花鞋,执花手绢的手常常叉在腰间,总是踩着锣鼓的节奏来回走动,花篮随之弹跳。锣鼓一刹板,旁边的少男少女就开唱:“锣鼓一打格铮铮,我报花名你来猜,国旗的大星是什么?小星代表哪一块?”那时候党的宣传工作就是这样渗透到千家万户。

冬季的运粮河还经常有走村串巷拉二胡卖唱的,听众多数是老人,他们围坐在朝阳的地方听卖唱的盲人唱锡剧、扬剧:“一更鼓儿忙,手挽手告诉我的娘,到人家中做媳妇,天不亮就起床……”这里说的是做小媳妇的艰辛。大家最爱听《珍珠塔》:家贫的方卿向姑母借钱进京赶考,嫌贫爱富的姑母拿很少几个银子打发了他。方卿几经辗转方才得见表妹,表妹给他银两,还拿传家之宝珍珠塔作为信物相赠,二人在此许下终身。得中状元的方卿打扮成唱道情的归来,以为他穷困潦倒的姑母连连嘲讽:“你要是能考上状元,太阳从西向东行,哈巴狗长角变麒麟,你左肩低来右肩高,很难穿到中柴罗袍。”《珍珠塔》不但情节曲折,而且富有教育意义。

新中国一成立,大伦区政府就建起文化站,文化站经常到运粮河演出,借用老百姓的方桌和门板在场头或河岸的空地上搭戏台,老百姓就站在戏台跟前观看。当时演出的节目主要有《除四害》《王二小补缸》《泥糕糖》:《除四害》的演员把竹篾做的苍蝇、蚊子、老鼠、麻雀道具套在头上,形象逼真。《王二小补缸》唱的是苏北小调。《泥糕糖》幽默风趣,说的是一位大娘把卖泥糕糖的王小二当成补缸的,急忙拿来破缸,还生怕他补坏了,王二小顺势和她逗趣,说是砸了旧缸赔你新缸,大娘则说“新缸没有我的旧缸牢……”很有戏剧性。那时学校也演出《二郎山》《全国人民团结紧》《跨过鸭绿江》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是大跃进、大生产,后来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运粮河上工的农民每天列队唱歌、跳“忠字舞”,早上唱《东方红》,中午唱《敬爱的毛主席》,晚上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后来样板戏唱响全国,泰县京剧团、扬剧团、锡剧团经常下乡送戏,翻来覆去地演《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运粮河也组建起文艺宣传队,在场头和地头表演。那时过年一场接一场地演出,老百姓乐此不疲地观看,上了年岁的人至今还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