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9日
穿梭城市的“摆渡人”
——访泰州市劳动模范、姜堰“饿了么”外卖骑手及党支部书记刘凌云
本文字数:1174
本报记者 刘洋洋
编者按 值此“五一”劳动节之际,区总工会、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对话匠心》专栏,聚焦那些以平凡身躯扛起时代使命的“先锋力量”。他们是姜堰的骄傲,更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缩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聆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交织的时代强音,见证平凡劳动者如何以“小我”之力铸就强国之路的“大我”担当!
日前,市劳动模范、姜堰“饿了么”外卖骑手及党支部书记刘凌云接受记者专访。
记者:您从驻澳部队“优秀士兵”到姜堰“饿了么”站点党支部书记,再到江苏省第二届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竞赛亚军、泰州市劳动模范,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刘凌云:经验谈不上,我作为一名外卖员,刚开始工作时就兢兢业业,热心服务每一位顾客。难忘那次丁士云先生的宣讲。他从“橄榄绿”到“邮政绿”,日均投递重量超50公斤、投递时长超10个小时,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奋斗历程与成长故事让我感触颇深。我主动向丁士云先生提问请教,他鼓励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自此,我以丁士云为榜样,提升服务品质,传递城市温暖。
记者:送外卖与当兵“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何异同呢?
刘凌云:在部队养成的“令行禁止”让我执行力很强。做外卖工作后,我把这种执行力转化为对订单任务的高效执行。我耐心倾听客户需求,即使客户有特殊要求,我也细致沟通、尽力满足。同时,作为站点管理者,我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新骑手,帮他们规划好配送路线,就像部队里老兵带新兵一样。遇到问题不慌张,冷静分析解决,在摸爬滚打中学到的管理智慧,让我能更好地带领团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从保家卫国到服务民生,虽然工作性质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没有变。
记者:您这些年有没有通过送餐发现顾客异常情况并提供帮助的经历?
刘凌云:有一次深夜为独居老人配送急需药品,对方行动不便无法下楼。我先和老人打电话沟通,确认具体住址和房间号。到小区后,我再联系物业说明情况,借到门禁卡进入楼栋,上楼后轻轻敲门,把药品送到老人手中。我还关心询问老人身体状况,提醒他按时用药,如果老人还有其他需求,在我能力范围内也尽量帮忙。
记者:获得市劳模称号后,生活和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没有感受到更多的社会责任?
刘凌云:生活和工作确实都有了一些变化。生活中,身边的亲戚朋友对我更加认可。同时,我积极参与社区文明志愿活动,在送餐时,看到哪里有乱扔垃圾的、哪里的窨井盖坏了,能现场处理的就现场处理,不能处理的,第一时间拍照反馈到群里,被群里的网格员或者物业看到了马上处理。疫情防控期间,我主动到社区协助维持核酸检测秩序,利用职业优势帮忙运送防疫物资。工作中,更多同事向我请教,我也更有动力去做好表率。我感受到更多的社会责任,觉得自己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需要为外卖行业形象提升、为社会正能量传播出一份力。比如我更加注重服务细节,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骑手,一起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