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5日
我用笔杆儿修靶场
本文字数:1305
◆李伯琴
接到入伍通知的那几天,我充满了神圣的遐想,脑海里不断浮现电影里看到的画面:整齐划一的营房,身着军装的军人,挺拔威武的军姿,穿过硝烟的战士……
1979年11月底,我应征来到驻守胶东的营地,眼前的一切与起初的想象落差太大:营房无走廊,营区无围墙,军装无标志。
我被分配在机炮连,可是好几天都未见枪炮。第三天到靶场集中,我想,即便不能操枪弄炮,也能一睹尊容了。
我们徒步行军7公里后来到蜿蜒曲折、沟壑纵横的大山深处。连长指着前面说,这就是我连修筑靶场的施工区域。
司务长领来工作服,是一堆旧黄棉袄。我们的任务是清除沟壑里的乱石灌木,铲平沟底。我学着老兵动手了,挥镐刨石,肩扛背驼。使足蛮劲干了一整天,回到连队时疲惫不堪,躺下后我才发觉手上磨出了两个血泡,心里直泛叽咕:这是当的什么兵。
次日为了清理一块裸露的石头我费尽周折,不但脱去了棉祆,而且拿锹挖用镐砍这才让它现出了庐山真面目。
挖掘这块百十公斤的大石头时我得到了指导员的帮助。休息时他询问起我的姓名和家乡,还说“我看你在家没干过这类活儿。”我如实报告:“我的老家是平原。”“什么文化程度,会写通迅报道吗?”指导员的后一句我没听懂。听说我是高中毕业生,他接着说:“你可以把我们连组织有序、施工科学、热气高涨、官兵互助的情况写出来,然后送到团广播站。”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不远处的山丘上有个帐篷,周围是红旗和横幅,高杆上还架着高音喇叭。
牟指导员是山东掖县人,语速有点快,还有较浓的乡音,我边听边猜才明白了他的意思,心里充满了紧张和感激,连忙用生硬的普通话回答:“我没写过,可以试试。”指导员随即让文书给我拿来纸和笔。
环视工地,映入眼帘的是起伏的山丘、陡峭的山谷、攒动的人头、飘扬的红旗、忙碌的身影,大喇叭里播放着雄壮的军歌,指战员们满腔热情。虽然场面震撼人心,但是在整个连队工地转了一圈的我收获很有限,因为我既搞不清施工流程,又看不出施工窍门,也听不懂南腔北调。
我向指导员如实汇报后,他不但没有责怪我还带着我逐排逐班地走访。在二排四班,班长王相柱双手握钢钎,一名战士抡着大锤有节奏地砸打。指导员说这是在打炮眼,往炮眼里装上炸药就能将石头炸碎。指导员让我仔细观察,我按照他的指示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请教一边记录。开始弄不懂的问题逐步有了答案:正面双手扶握钢钎的目的是确保稳正,选用毛竹片做大锤的长柄是为了减少弹震……后来我还总结出打炮眼的四个关键点:充分信赖,配合默契,钢钎稳正,砸锤狠准。指导员肯定了我的观察结果。
受到鼓励我很快就有了写作灵感,先后采写的《二排长身先士卒,精准施工效率高》《新战士丁卫波勇碰硬石头》等稿件都被团广播站采用了。
全连干部战士听到广播后热情高涨,迅速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超前完成了任务。连长总结阶段工作时专门表扬了我,他说我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施工,但是用笔杆儿激发了全连的热情和动力。
靶场修建了一个星期,这期间我采写的6篇稿件被团广播站采用了4篇,真可谓收获满满。后来我被调入团通讯报道组,退伍后也凭借这点“本钱”被乡党委破格录用。
部队是育人的大学校和大熔炉,这话一点都不假,我这个从老山沟靶场工地走出来的通讯报道员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