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1日
国际古迹遗址日:天目山遗址构建“活态守护”样本
本文字数:591
本报讯(记者 吕阳)今年4月18日是第43个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目山遗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天目山遗址位于城区北郊、新通扬运河与姜溱河的交汇处,占地3.4万平方米,是一座距今约3100年的西周时期古城址。该遗址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的外侧有环城河道,这种独特的城区布局为研究古代城市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遗址内还发掘出台基、房址、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蚌器、牙器等质地的器物,以及鹿骨、獐骨、犬骨、鱼骨、鳖骨等遗物,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提供丰富素材。
2006年5月25日,天目山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对天目山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如今,围绕天目山遗址规划建设的天目山观光园对外开放。观光园规划总面积约320亩,以“西周江淮第一城”为主线,打造天目溯源、天目童语、天目田园等景观景点;以“形胜东来第一山”沿河生态岸线为依托,打造古城旧碑、干国遗址、古干亭、文天祥吟诗台等景观节点。
区文体广旅局四级主任科员杨唐明说:“天目山遗址作为我区文化瑰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希望通过对天目山遗址的保护和展示,让天目山遗址成为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悠久的历史,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