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26日

以奋斗之犁深耕乡村振兴热土

本文字数:1051

□兴姜之堰

 

在三水大地的希望田野上,梁徐街道邢家社区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乡村振兴长卷。透过邢家社区的实践图景,我们窥见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这是汗水与智慧的交响,更是耕耘、播种与收获的完整叙事。

深耕沃土,以汗水浇灌产业根基。在梁鲜农产品公司分拣车间里,工人全泉熟练地分装刚从田间运来的蔬菜,晶莹的汗珠折射产业振兴的光芒。信达米业智能化生产线将金黄的稻谷蜕变为“金玉软米”。年过六旬的杨龙根从年入三五万到七八万元的跨越,不仅是个人收入的提升,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生动写照。这种转型的深层密码,藏在1200亩流转土地的经济账本里,藏在8个家庭农场的集约经营中,更藏在98%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率的产业图谱上。秸秆深加工车间里,王丽华带领团队创造的“变废为宝”魔法,每年为集体增收17万元,更让乡村天空重现澄净的蓝。这种从土地里“掘金”的智慧,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真谛。

播种希望,用创新培育生态新芽。漫步“堰上小园”,李小芹弯腰采摘蔬菜的身影与彩绘墙上的生态画卷相映成趣。这片由废弃荒地改造的“一米菜园”,不仅是土地资源再生的典范,更是生态文明理念扎根乡土的鲜活见证。107万元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撬动的,不仅是4500立方米淤泥的清除,更是整个社区生态意识的觉醒。700米焕然一新的沟塘水系旁,2000平方米节点绿化串联60亩整治河坡,将“处处皆美景”的愿景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汤杨所说的“生态修复常态化”,正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从工程性治理转向制度性保障的关键跨越。古井文化游园的潺潺流水声中,金牛塘传说与现代滨水空间完美交融。这种生态与文化的双重播种,让居民推窗见绿,更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收获硕果,让幸福结出文明之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吉他声与二胡旋律构成独特的文化交响。这处“精神粮仓”中,既有棋牌乒乓的生活烟火,更有红色故事宣讲的思想光芒。杨元年们满足的笑容,丈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真实温度。议事亭中的政策漫画展,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理论春风送入寻常百姓家,让文明新风与田园牧歌同频共振。俞玉林老人带头捐款的收据存根,记录着一位老党员的精神高度。当集体经济收入从92.67万向150万元攀升时,数字背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向奔赴。周华鸿书记擘画的“山水田林人居”和谐图景,正在产业增值、生态增值、文化增值的良性循环中渐次呈现。这种发展不仅是经济指标的跃升,更是乡村价值的全面重构。

邢家的故事告诉我们,当耕耘的汗水浸润土地、播种的希望破土成长,收获的喜悦必将充盈每个奋斗者的心田——这或许就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动人的实践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