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13日

“咯噔”之间

本文字数:945

◆陈昱昱

 

我老家在山东,大学毕业后来姜堰工作,现已在此成家生子。

又是一年冬春交替时,下班骑车回家路过好润多超市旁边的路口,看到沿路推车的小贩,听到喇叭里老奶奶的叫卖草莓声,倏忽之间,仿佛回到了上小学的时候,乡愁伴随着冬的寒和春的鲜油然而生,心里同时“咯噔”一下问自己:这到底是思“远”之乡愁还是亲“近”之柔情?

是呀,来姜堰已是七年有余,仍记得第一年下乡工作,在白米看到一轮巨大的红彤彤的落日下到地平线时很是惊讶——竟然有那样大那样红的落日,这是平原地区专属的日常壮观。还有高大壮实的榕树,绿绒绒的巨伞一般的树冠比摇曳的梧桐带给我的印象更深。

正所谓“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工作无疑是了解和融入一个地方的最佳路径。七年间,我从事过的最有趣的工作莫过于编撰姜堰地名录。我到姜堰的第二年,正好全省校编地名录,刚到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的我光荣地承担了这一任务。一开始我颇有抗拒,主要是心里没底,我一个外地人,怎么可能做好这项对地方性知识要求较高并且枯燥无味的工作?

然而当我硬着头皮开始做了,竟然从文字的罅隙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每一个地名都是一块小小的文化化石,都有它所对应的姜堰这方水土的人文故事。比如“罗塘”二字,它是因为水文状况而得名,“其水西来至湾口,一向东,一向北,相触回旋为罗纹而成塘,故古又名罗塘”。而“蒋垛”二字则承载着历史变迁,南宋抗金英雄岳飞部将“蒋都督”屯兵于此地,故名蒋督镇。这里元末被大水淹没,明永乐年间有移民居此小垛,后来依附旧名之谐音而称为“蒋垛镇”。再比如“河横”村一名的由来:一说是这里一百多年前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这条南入江北入海的河流中间有一道长满野草的土埂,人们因此把这里称为“河家埂”,由于“埂”和“横”两字的读音相近,久而久之就念成了“河家横”,后来又省掉了中间的“家”字;另一说是因为东、西姜溱河横亘在村庄前面而得名“河横”。那一段时间我对姜堰有了很多的了解,也懂得了很多。

我一直认为,一见钟情极少,而日久生情才是定律。来姜堰之后,由于转战不同条线,我结识了不少师长良友,对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脉和时代新韵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亲切,它虽然不是我的故乡,但是已经成为我的家乡。由此看来,“咯噔”之间,我既有思“远”之乡愁,又有亲“近”之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