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13日
三个人的同学聚会
本文字数:1441
◆徐佩兰
王同学是我在老家蒋垛中学读书时的初中同窗,毕业后我们一直未见过面,最近他看到了我在《姜堰日报》上刊登的几篇短文,于是通过编辑老师了解到我的信息,并且几经辗转找到了我。为了庆祝这桩难得的人生喜事,于是我组织了一次聚会,邀请在姜堰的初中同学参加。虽然聚会的规模不大,但是引发了我许多联想。
参加这次聚会的初中同学很少,连我在内也只有3个人,其余的都是为我们助兴的家人和朋友。
我原先知道的住在姜堰的初中同学只有6个人,加上刚刚联系上的王同学也才7个人。我耳朵不好,只好由儿子代为联系他们,虽然聚会之前联系了多次,但是最终只有3个人参加,有的因为体力不支而婉拒,有的始终联系不上,有的已经作古。不得不承认我们都老了,我90岁,王同学87岁,当年班上最年轻最聪明的秦同学也已经85岁,真的是“姐已不再是当年的姐,弟也不再是当年的弟”。
我这个人特别重感情,因此对同学聚会很期待。闲暇时,我经常回忆学生时代同学之间互敬互爱、互帮互学的难忘时光,总觉得当年的师生情、同学情是最纯洁、最真诚、最无私、最恒久的。每次听到同学聚会的消息我都是积极报名参加,我退休之后初中和卫校的同学聚会了十多次,只是因为骨折缺席了一次。
我初中毕业之后进入兴化卫校学习,卫校的老师和同学大部分家住兴化,少部分家住扬州,家住姜堰的只有我一个,因此每次同学聚会都安排在兴化。每次同学聚会我都是早早乘车赶过去。兴化卫校的同学聚会很有特点。一是聚会很规范。有聚会名称,叫“师生联谊会”;有筹备小组,成员为3-5人;有间隔周期,一般是4年一聚;有召集的人,召集人负责通知各地的师生。二是聚会人数多。参加聚会的是1959届、1960届、1961届三个班的全体师生。三是聚会开支AA制,老师免费。筹备组向参加聚会的同学每人收款100-200元,刨去一切开支后若有结余就组织合影或在兴化城内游览。最近一次聚会是在去年11月16日,由于我们的年纪都大了,人数明显减少,有的同学随子女远去他乡,有的同学联系不上,有的同学因为年老体弱不愿外出,有的同学失能或失聪了。1959届只来了3人,1960届来了12人,1961届来了14人,总共只有29个同学参加,还有3个同学是在家人的陪护下参加的,没有一位老师参加,这次聚会的规模可算是最小的了。
3个人的初中同学聚会虽然很难得,但是因为我的听力大幅度下降,交谈起来很费劲,因此大家的话语较少。事实上我们的声音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洪亮,我们的身躯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挺拔,我的脸上的皱纹已经日渐加深,我们原来的满头乌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染成了白色。我们谈话的内容也变了,完全不像以前的同学聚会,那时大家在一起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一见面就回忆当年的年轻貌美、朝气蓬勃以及后来的工作业绩、人生追求,谈论师生、同学之间发生的若干趣事。也不像刚退休时的同学聚会,因为大家身上还留有青春的活力,所以还喜欢评论时事,抒发人生见解,交流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养生心得和家庭状况。这次聚会用餐,大家也不像过去那样频频举杯和互祝安康,话少了,反应慢了,不怎么喝酒了,但是没有变化的是真挚的同学情,大家依然很愉悦,依然惦记对方,大家都庆幸能够享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庆幸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庆幸能够活在蒸蒸日上的当下。
我的初中同学毕业之后,有的考取了中专,有的继续上高中,有的定居外地。近几年的聚会都是安排在外地同学回家探亲期间,谁抢先得到了信息就牵头组织一次聚会,邀请能够通知到的同学参加。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聚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但是我仍然盼望初中同学的下一次聚会,哪怕还是只有3个人抑或两个人,因为一段同窗的经历就是一生无法割舍的珍贵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