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13日
专挑季节“作案”的“季节性接触性皮炎”
本文字数:662
冬日远去,春天来临,不少人的脸上、脖子上莫名冒出红斑、小疙瘩,又痒又肿,这可能是季节性接触性皮炎在“作案”!
季节性接触性皮炎又名“桃花癣”,是一种由特定季节环境因素引发的皮肤过敏反应。该病病因主要有四方面。1.植物花粉:春季树木、杂草、花粉是常见诱因。2.尘螨:春季尘螨繁殖增多,其排泄物可致敏。3.真菌孢子:春季温暖潮湿环境促进霉菌生长,孢子通过空气接触皮肤。4.紫外线增强和温度波动:春季紫外线辐射增强、气温变化,加重皮肤敏感状态,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易受过敏原侵袭。
该病的临床表现:女性多见,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手背等出现红斑、水肿,或米粒大小红色丘疹,时有糠皮样鳞屑;有的表现为眼周或颈部红斑,水肿不明显;有的还可为湿疹样改变,出现渗出、结痂。患者常伴有瘙痒、紧绷感、烘热感、刺痛感。
发生该病,首先要寻找致敏原因,可以进行过敏原检查等确诊致敏物质,避免再次接触。治疗推荐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局部外用药物:短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奈德乳膏)。面部或儿童:改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0.03%他克莫司软膏)减少激素副作用。辅以修复皮肤屏障类药物,配合臭氧冷喷治疗。
该病的预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避免接触过敏原:花粉高峰期减少外出,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外出时佩戴口罩、护目镜,回家后及时清洁面部。2.增强皮肤屏障:日常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去角质。规律使用保湿霜。3.药物预防:过敏季节前1~2周开始口服抗组胺药,降低过敏反应强度。易感人群可提前进行过敏原检测,针对性脱敏治疗。
(姜堰区皮肤病防治院皮肤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