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13日

姜堰的“四相堂”

本文字数:1397

◆钱俊

 

潘遵詧手绘“四相堂”布局图

 

姜堰(原称姜埝)“四相堂”始建于1928年,为姜堰当时的大型建筑之一,它的主人叫潘仲宾。

潘仲宾,1892年生,祖籍安徽歙县,号云子,名鸿龄。1903年,潘仲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泰州储公祠模范学校,从学于袁康侯(民国烈士、同盟会会员)、马东侯等老师,这些老师提倡新学、蓄意维新、响应变革,对潘仲宾的影响很大。1907年,潘仲宾同样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储公祠模范学校毕业,老师们推荐他报考军校,潘仲宾欣然应允,准备与同学结伴而行。可是他回家跟父母一说就遭到极力反对,后来袁康侯以老师身份出面游说,潘父还是以“家业无人继承,年老无人侍奉”予以拒绝。不敢违背父命的他为此大病一场。后来弃学经商后的潘仲宾非常钦佩南通的张謇,一切都以张謇的言行为楷模,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1927年,潘仲宾还专门到南通拜访张謇,对张謇居住的房子和环境赞不绝口,认为张謇的房子庄重、朴素、典雅,于是回到姜堰的他立即筹划兴建“四相堂”。

四相又叫四象,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左右前后或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潘仲宾之所以为自己的房子取名“四相堂”是适应民俗,驱邪避凶,同时也想规避政治风险。潘仲宾建设“四相堂”除了供家人居住和游玩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筹建姜堰第一座图书馆,从而发展姜堰的教育事业。后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四相堂”陈列了大量的书籍、碑帖、字画,政府接待贵宾和召开重要会议都安排到这里。

“四相堂”所选的地址在现在的东板桥河北,包括如今的烈士陵园在内,三面环水,成半岛形状,只有东边有入口。“四相堂”为砖木结构,主建筑为九架粱的大厅屋,四间贯通,前面两进房屋,中间有紫藤花架和葡萄架相连,东南边是姜堰补习班,西南边是慈惠小学,北边是竹园、假山,西边的“励今草堂”是潘仲宾正常居住和会客的地方。

1940年9月14日,陈毅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机关进驻姜堰,在姜堰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潘仲宾的潘亿泰猪行(现罗塘街道桃园社区)成为指挥部机关驻地,陈毅和粟裕入住了一河之隔的“四相堂”。陈毅特别喜爱“励今草堂”的清净优雅,曾多次在“励今草堂”会见姜堰工商界人士,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他来到姜堰的当晚,就在“励今草堂”奋笔疾书,分别给李明扬、韩国钧写了一封信。

陈毅第二次入驻“励今草堂”是在1941年2月,因为李长江在泰州成立了汪伪泰县政府,他奉上级命令指挥苏北新四军讨伐李长江。刘少奇那一天也从广东赶过来了,还是穿着一件皮衣,二人在“励今草堂”住了一宿,商定打击李长江的方案。当天日本人的飞机在姜堰上空飞来飞去,所幸没有扔炸弹。陈毅和刘少奇第二天离开了“四相堂”,陈毅离开前还专门交代潘仲宾等人:“躲到乡下去,战争短时间不会结束”。

果然新四军离开姜堰之后,张少华的部队就开进了“四相堂”,张少华不但毁坏了原有的陈设,而且在“四相堂”建地堡、拉网线、设哨卡,“四相堂”名存实亡了,潘仲宾欲哭无泪。

经过几次接触,潘仲宾得到陈毅的充分信任,陈毅称之为“姜埝第一人”,黄桥战役之后,陈毅亲笔写信邀请潘仲宾出任民主政府参议员,并将自己与潘仲宾的谈话在《前线战报》发表,潘仲宾因故未能成行,成为人生的一大遗憾。潘仲宾晚年十分怀念陈毅,经常捧着陈毅当年留下的《七律·谢姜堰父老》诗出神,他在89岁时提笔写下这样一首诗:“历尽三朝剩此身,风云变幻记犹新;谩劳先哲夸奇士,谁信无人识冠军。面向工农崇马列,胸怀坦荡礼元勋;些须做得功夫处,玉树能彰报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