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2月26日
忠贞不渝的孟致祥
本文字数:1819
◆钱鸿江
孟致祥原名孟起和,1893年出生在泰县(姜堰)蒋垛镇北街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弟兄4人中,他年纪最小。全家靠种二三亩荡田度日。孟致祥读了几年私塾后,就开始了塾师生涯,由于他读书勤奋,有一定文化水平,品德又好,得到乡亲们的信任,曾先后在蒋垛镇、鲍顾庄、溪河岸等地设立塾馆。
孟致祥从自己切身经历中,深深体会到穷人的孩子能上学读书是不容易的。每到学生家里轮饭,从不计较吃好吃差,并尽量少收穷苦学生的学费,减轻学生家长负担。孟致祥自己还订了“私塾改良”的新规则,贴在教室墙上。他辅导学生读书非常潜心尽力,总是启发诱导孩子,在他门下读书的学生,都十分敬重他。
1925年4月,在泰兴东乡进行革命活动的沈毅来到泰县东南乡,传播革命火种,孟致祥的私塾便成了他的落脚点。通过几次交谈,沈毅觉得这位比自己年长7岁的兄长,为人正直,忧国忧民,是很好的发展对象。此后,在沈毅指导下,孟致祥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孟致祥在溪河岸一边教书,一边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深入到群众中传播革命思想,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并团结了一批积极分子,秘密成立农民协会。他还以卖笔为掩护,走村串户,先后在鸭儿湾、西刘家、高家湾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开展革命工作。随着北阀战争胜利,军阀孙传芳的“五省联军”败退苏北,所到之处,无恶不作,当地党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打击联军的土匪行为。孟致祥会拳术,功底好。有一天,5名联军士兵在横垛庄敲诈,他见到后,立即拿起一根扁担,领着若干农民,围了上去,联军士兵见势不妙,掉头想跑,被孟致祥用扁担从后面砍倒两个。最后,5名联军全被打死,还缴获了步枪4支、子弹300余发。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处屠杀共产党人,孟致祥回溪河岸转入地下斗争。1928年春,中共江苏省委在如皋、泰兴、泰县等地准备发动农民暴动,孟致祥参加了蒋垛地区的暴动准备。他们一方面准备大刀、长矛;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搜寻枪支。4月28日,孟致祥参加了由省委特派员杭果人组织的泰兴、泰县、如皋三县联合夺枪的行动。当时,根据情报,国民党如皋县政府为准备镇压农民暴动,购置了一批枪支,将由水路运回。孟致祥等16人分4路,前往敌运送枪支的必经之地塘湾,待机行动。后因河水浅,枪支未如期到达。杭果人便带着孟致祥等3人到姜堰、冯甸之间的黄村一带了解敌人运枪情况,不料被国民党警察发现,孟致祥不幸被捕。次年10月,国民党警方因证据不足,将孟致祥交保释放。
1929年12月,如泰工农红军到这里活动,在当地群众配合下,烧掉了蒲津区的蒋垛镇、闾家巷的公安局(队)和区公所,泰县东南乡革命形势高涨。次年1月,孟致祥担任中共泰县县委委员、工运部长。他抓住这个时机,发动瓦匠、篾匠、雇工等参加赤卫队,组织铁匠、铜匠打造大刀、长矛,制造土炮,自我武装。在各地广泛建立了赤卫队、少年先锋队,配合红军打仗。为了加强领导,适应形势发展,3月,县委决定设立区委,孟致祥兼蒋垛区委书记。当时,农村饥荒严重,好多农民家庭揭不开锅。地主、富农利用青黄不接之机,妄图更加残酷地盘剥,不肯将囤积的粮食拿出接济农民。对此,孟致祥根据县委指示,布置各党支部发动群众向地主借粮,并带领党员、赤卫队员向地主开展面对面的说理斗争,迫使地主富农把粮食拿出来分给缺粮的群众,夺取了春荒斗争的胜利。
地主阶级对农民的革命斗争十分仇恨,在国民党县政府支持下,他们买枪支弹药,组织反共民团,并经常到我党活动的村庄进行破坏,捕捉欠租农民。1930年的麦收前夕,闾家巷的一股民团窜到名叫六十亩的村庄进行烧杀,他们吹嘘“有神灵保佑”,是“天兵天将”,欺骗恐吓群众。孟致祥得知后,召集三岔河、溪河岸、西刘家等地赤卫队骨干三四十人,准备给敌人一个下马威。当日晚,在如泰红军一个班战士的配合下,孟致祥率领赤卫队冲进庄,并挥刀砍死一个团丁,打破了民团“刀枪不入”的迷信传说,赤卫队和红军战士奋勇冲杀,民团最后丢下十几具尸体逃跑。
6月,黄柯庄战斗失利后,斗争比以前更加激烈。不久,孟致祥负责泰县县委工作,在西路坚持斗争,领导群众反击敌人的白色恐怖。
9月,国民党江苏省保安处派保安团驰赴黄桥,联合通、如、泰、泰、靖5个警察中队围剿红十四军和共产党组织。孟致祥受组织委托,只身潜入敌占地区,为筹集活动资金,不幸在蒋垛东南钱家荡被捕。
民团把孟致祥五花大绑解往泰州,国民党泰县县长又把他押送到镇江国民党江苏省军法会审处。孟致祥在狱中受尽折磨,反复被审讯拷问,始终坚贞不屈。1933年5月13日,在狱中被折磨致死,时年40岁,忠骨掩埋于镇江北固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