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27日

姜堰之“堰”在何处?

本文字数:2300

◆文/冯继春  图/王根林

 

原立于坝口广场现移至人民公园的姜氏父子抗洪雕塑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京师汴梁东南1400余里之外的原本隶属淮南道的泰州由团练州降为军事州,归属淮南道首府扬州管辖。在其治下的海陵县东边45里的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古城遗址天目山旁边,一个以姜姓命名的堰在扬州太守(通判)王纯臣的主持下,从天目山移至南边不远处的宋庄跟前。63年后的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0年),该堰由于遭遇大水,又南移到现在的姜堰靠近运盐河口的罗塘港(过去称码头为港)——现在的姜堰坝口广场附近,这就是古罗塘的前身。

上述内容载于380多年前的明代崇祯年间的《泰州志》形胜篇:“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河水,北至西溪,通运盐以达上河,嘉祐二年,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宣和二年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

这段记载表明,该堰的迁移重建是由太守王纯臣负责的。王纯臣是宋代人,从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到哲宗元祐初(公元1086年)的32年间,他以祠部员外郎、秘阅校理出任扬州通判。知州和通判是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宋代的通判兼任督察知州的职责,知州和通判同级,民间皆称为太守,他们共同执掌兵民、钱谷、户籍、赋役以及农田水利等事务,因此古姜堰是太守王纯臣负责施工的项目,相当于今天的政府工程。

两次迁移和三个堰址奠定了千年之后的姜堰。东西流向的姜堰坝口运盐河在历史上叫运河(该河在坝口南边的两个近于直角的弯子是数千年前自然形成的),清末民初开始叫运盐河(老通扬运河)。运盐河远远早于两千多年前的刘濞开挖的扬州湾头至泰州海陵仓的西运河(又称上官河)。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的《泰州志》明确记载:“西运河,州治西南,旧曰吴王沟,汉刘濞开,以通运至海陵仓。”这段记载表明,吴王刘濞开挖只是扬州湾头到泰州海陵仓的河,而姜堰的这段运河并非刘濞所挖。西运河是根据泰州以东的运河取名的。

堰是农耕时代的先民智慧结晶,为合理利用水资源,他们以堰渠、堰塘、堰坝等形式,把雨季的雨水积蓄起来,用于旱季的农田灌溉。一千五六百年前北魏的郦道元编撰的《水经注》,详细说明了今天的淮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的支流这些地域,曾有很多以围堰的方式形成的平原水库,有的是梯形和菱形,有的是方形和圆形,也有马蹄形等不规则的形状。从今天的姜堰南北有上坝、下坝以及以埭为地名的村庄来看,姜堰后来移到运盐河边的堰应该是以长方形的堰坝形式而存在的。据志书记载,姜堰最早的堰在天目山前面,它蓄积的是南边的运盐河的水。这就表明现在的姜堰运盐河边的坝口广场处,最初是下坝向北通往天目山的河道,今天姜堰的坝口与下坝可能就是当年堰址的一部分。

姜堰的所谓上坝就是在靠近运盐河口处筑起的一道略低于运盐河水的堤坝,而下坝就是在另一端筑起的一道略高于运盐河水的堤坝,这样两坝之间就形成了堰池。运盐河水溢过南边的低坝就能蓄满堰池,北边的高坝可以挡住运盐河水,使之不至于流向低洼的下河地区,这样就能使堰池里的水与运盐河的水处于同样的水位,从而保证运盐河的正常通航能力。由于堰池在两道拦水坝之间,即使运盐河在枯水季节见底了,而平时略低于运盐河水位的堤坝能够始终保证堰池常年有水,附近的人畜以及农田也因此不会闹水荒。

堰除了蓄水还兼备通航功能,而埭就是设在堰上的用人力或水牛拖船过坝的收费卡口。

北宋的宋敏求(1019—1079)编撰的《唐大诏令集·卷115》记载了唐肃宗的诏令:“军用匮竭,常赋莫充,敕江淮堰塘,商旅牵船过处,准斛纳钱。”准斛就是官府根据商旅人数和船只的载重量来确定的纳钱标准,所纳之钱(收过埭费)叫做埭程。从这段记载可知,姜堰是唐代肃宗诏令收取赋税的江淮古堰之一,也就是说姜堰属于唐代的纳税户,对唐王朝的赋税是作出过贡献的。之所以这样说还因为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的姜堰曾被宋代皇帝诏令过毁堰,以阻挡南下蹂躏淮南道的金兵。《宋史·河渠志》是这样记载的:“绍兴四年(1134),诏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泰州姜堰、通州白蒲堰、其余诸堰,并令守臣开决焚毁,务要不通敌船”。由此可见,姜堰历来都是皇家登记在册的江淮古堰。

最初的姜堰或许与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西周古城并存过,它是否润泽过渔耕时代就住在天目山的先民?极有可能。夏商周的农牧以及手工业都比较发达,甲骨文字也已经成熟。鲧以土垒基作三仞(长度单位)之城基于当时“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居民”的理念,而堰作为城的配套设施,古姜堰完全有可能修建于人口稠密的先秦时期。现代考古挖掘的灰坑层表明,天目山的西周古城遗址从汉代开始,墓葬遗迹覆盖了汉宋和明清等不同时期。这足以证实天目山古城是从汉代开始趋向衰败而成为人迹稀少的荒丘野地。此前的古姜堰也随之失去应有的使用价值而被遗弃。

堰随庄而建才有使用价值,这也是宋代的扬州太守王纯臣将宋之前的堰移到后来崛起的宋庄的原因。南移宋庄比九百多年前任杭州太守的苏东坡垒起西湖的苏堤还要早几十年。

如今堰址已经湮没,剩下的只有姜堰这一名称。姜堰之堰为何消失?主要缘于后来的人口快速增长以及遍地崛起的新村庄,堰自然要被更为先进的水利设施所取代。

据清代雍正年间的《光绪志》记载,从泰州城到海安120里的运盐河边,清朝中晚期有涵洞64个,其中姜堰至白米段就有二十多个,平均不足两里就有一个。这些涵洞通过在运盐河边的岸底打洞穿过岸堤的方法,连接人工开挖的南北向的生产河和自然沟渠,直接将运河之水引向周边的新田地和新村庄,较为原始的以堰塘蓄水来灌溉农田的堰就这样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再者,姜堰是连接上下河的交通要道,明清以及民国时期集镇日渐繁华和扩大,原先废弃的沟渠河堰也随之被填埋,姜堰之堰湮灭在时代发展洪流中当属必然。

总之,姜堰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姜堰之名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原曲江楼下面的古罗塘港(运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