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1月29日

那两年我家养猪

本文字数:1457

◆李伯琴

 

计划经济年代养猪是庄户人家的重要副业,也是主要经济来源,那时一个农村家庭猪圈是标配,每年不养两头猪就是非标农户。

20斤左右的苗猪经过七个月左右的饲养,长成一百五六十斤(肯长的可达一百七八十斤)的壮猪。出售时,主人邀几个邻近的男劳力把猪捉起来一称,再往独轮车上一捆,就推送到县城的猪业公司。那时壮猪的价格三四十块钱一石,一头壮猪一般可卖到五六十元。

传统的养猪是“荒养”,把青草和废弃的蔬菜叶茎切碎煮熟,掺些泔水,再拌上少许麦麸或糠皮,就是猪饲料。尽管这种饲料营养少,但是存量大。猪随人一天喂三顿,这种养法成本小、生长慢、周期长。传统的养猪无钱可赚,但是老百姓都说“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养猪赚了猪粪,好了田块,壮了庄稼。

小时候我很讨厌养猪,我家常年饲养一头母猪和两头肥猪。我很少往猪圈跑,父亲打扫猪圈时总是臭气熏天,肮脏不堪,我总是避而远之。

1989年春天政府推广“四改一添加”的科学养猪法:改熟食为生食,改水食为干食,改草食为混合饲料,改荒养为精养;添加配方维生素。此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养猪模式,缩短了饲养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养猪收益。

为了鼓励农户科学养猪,政府还出台了优惠政策,一次性饲养生猪10头以上的,半价供应混合饲料和配方添加剂,而且生猪防疫、收购,由相关部门派员上门服务。受此政策的吸引,我渐渐对养猪产生了兴趣,还主动报名参加政府组织的外出参观。有一次我来到蒋垛镇大岸村(现盐大村)科学养猪示范户钱芝林家参观,猪圈是用竹栅栏围的,整洁清爽,圈内十几头花白猪膘肥体壮,毛色光亮,不吵不闹,静静地站着,身无一点脏污,人在猪圈边也闻不到异味。这场景一下子刷新了我对养猪的认知。回家之后,我和妻子一合计,决定饲养。

说干就干。在自留地上选择了一块地,用旧建材和石棉瓦搭建了3间猪舍,就等苗猪进场。

初次饲养着眼于探索,力求既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又将风险缩小到可以承受的范围,因此决定最多饲养15头。正巧本村5组的陈裕章家有一窝苗猪待售,总共12头,于是全部买回来了。随后按科学养猪的要求消毒、防病、洗胃,规范饲养。

这一窝猪也好侍候,只要按生长的序时进度和生猪的体重给足饲料和营养,它就特别温顺,一吃就睡,茁壮成长,回报你的就是膘肥体壮的惊喜。

苗猪入栏时只有二十多斤,平均一天长一斤半左右,3个月后一头猪就达到一百五六十斤。食品站上门收购,整栏猪都按一等定价,每头猪毛利150元,12头猪净利一千三百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利润,那年我上班的月工资不过30元,3个月的养猪收入就远远超过了我一年的工资水平。

有了丰厚利润,又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夫妻二人决定次年扩大规模,计划全年饲养100头,如果能有上年的收益,一下子就能致富了。马克思说过,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我养猪的利润超过了60%,这让我有了迈大步的底气。

规模养殖阶梯进行,我先期购买了20头苗猪,一个月后再购进20头,圈存量保持在40头。第一批猪顺利出栏,第二批猪入栏近两个月,炎热的夏季到来,棘手的问题相继出现。一是高温导致生猪烦躁,它们中午在圈里不停地喘气吼叫,为了降温,我们不停地打井水冲刷猪圈、浇洒屋面,还把家中唯一的电风扇搬给猪吹。二是猪舍没有防蚊虫的设施,猪被蚊虫叮咬得浑身红点,于是喷洒药物,想不到导致两头猪中毒。三是猪粪无法及时消化处理。这些问题的出现使生猪的生长受到了严重影响,人也精疲力竭。此时我们很纠结:延长饲养时间就会增加成本,立即出栏又不达标。最终还是忍痛决定低等低价出售,余下的60头不养了。

折腾了一年半,算了一下账,亏掉了两百多元,当即决定跟“天蓬元帅”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