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1月07日
“道法自然”的旋律 “三个导向”的和弦
本文字数:1080
□兴姜之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蕴含深邃哲理的古语,在姜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找到了其独特的诠释。日前,俞垛镇负责人在对环保整改问题反弹进行长效维护督查时强调,要紧密结合姜堰实际,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问题、目标、结果为导向,共织生态文明建设的锦绣画卷。
问题导向,犹如照亮姜堰绿色发展之路的“明灯”。在姜堰,这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更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担当责任去解决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问题识别机制,通过定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公众意见反馈、专家评估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市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都应当被纳入监测范围。针对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剖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和时间表,确保每一项整改措施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整改效果达到预期。
目标导向,则是引领姜堰迈向绿色生态宜居城市的“北斗”。姜堰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市发展蓝图,旨在打造一个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绿色家园。要在科学规划、有效执行上下功夫。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每一项规划都能得到有效实施;建立健全的执行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同时加强监督和考核,确保规划的执行进度和质量;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结果导向,作为衡量姜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标尺”,强调的是实实在在的变化与民众的切实感受。姜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看数字指标,更看重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生态环境的实际改善。要根据考核和评估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策略和措施,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承认不足,积极寻求改进之道。追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卓越品质,以高标准、严要求来推动工作,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取得最佳效果;同时加强创新和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姜堰是一座典型的生态旅游城市,曾获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道法自然”的旋律与“三个导向”的和弦交织共鸣,共同谱写着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美乐章,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之光永远照耀姜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