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31日
动起来,“栓”不住
本文字数:1985
◆ 泰州市姜堰中医院 姚晨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最终在下肢静脉内形成血栓的病症。长时间卧床、久坐不动、外伤、手术、静脉曲张、血液高凝状态等均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
一、下肢血栓的症状与临床表现
疼痛:患者常感到下肢疼痛,尤其在行走或站立时加重。
肿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下肢可出现明显肿胀,皮肤紧绷发亮。
浅静脉曲张:部分患者可在皮肤表面看到曲张的浅静脉。
全身症状:如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患者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
二、预防下肢血栓的重要性
1.对健康影响分析
下肢血栓可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甚至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下肢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流进入肺部,导致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下肢血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引发下肢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
2.高危人群识别及预防措施
高危人群:长时间久坐、长期卧床、高龄、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易患下肢血栓。
预防措施:加强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穿着宽松的衣物;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和血压等。
医学干预:对于高危人群,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或采取其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动起来,降低下肢血栓风险
1.运动对预防下肢血栓作用机制剖析
促进血液循环:运动能够加速下肢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中的淤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增强血管弹性:适当的运动可以锻炼血管平滑肌,提高血管的弹性和顺应性,有助于预防下肢血栓的形成。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2.预防下肢血栓运动类型推荐
散步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通过散步,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血栓的形成。
慢跑能够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下肢血栓。但需要注意的是慢跑时应选择适当的场地和装备,避免受伤。
游泳是一种全身运动,能够锻炼全身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水的压力和浮力可以减轻下肢的负担,有助于预防下肢血栓。
3.运动强度与时间建议
建议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即能够让心率加速、呼吸急促,但仍能够正常说话。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和受伤。
每次运动时间建议在30分钟以上,每周进行至少3-5次运动。长期坚持运动才能更好地预防下肢血栓的形成。同时,应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不动,定期起身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四、饮食与生活习惯调整建议
1.饮食调整策略
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选择瘦肉、低脂奶制品等健康食材。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全谷类、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保持水分平衡: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2.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身体代谢和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减轻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可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学会减轻压力、放松身心,有助于维护血管健康。
积极乐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预防血栓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五、医学干预与辅助治疗手段
1.药物治疗方案介绍
抗凝药物:通过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等,可以有效抑制血液过度凝固,预防血栓形成。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溶栓药物:对于已经形成的血栓,医生可能会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来溶解血栓、恢复血液流通。但需注意,溶栓治疗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其他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医生还可能开具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以协助预防和治疗下肢血栓。
2.物理治疗方法探讨
气压治疗:通过气压治疗仪对患肢进行周期性充气和放气,可以模拟人工按摩的效果,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有效预防下肢血栓的形成。
运动疗法: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提高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预防下肢血栓。
其他物理疗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康复医师还可能采用超声波、激光等物理治疗方法来协助预防和治疗下肢血栓。
3.手术治疗选择及效果评估
手术取栓:对于严重的下肢血栓患者,手术取栓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开血管,直接取出血栓,可以迅速恢复血液流通。但手术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介入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介入手术在下肢血栓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导管溶栓术、球囊扩张术等,这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可以有效改善患肢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下肢血栓。
手术效果评估:手术治疗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血液流通恢复情况等指标来评估手术效果。同时,患者也需密切关注自身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