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20日

西陈庄:那巷,那桥

本文字数:2518

◆曹学林

 

西陈庄村位于姜堰区溱潼镇西北隅,为姜堰与兴化交界的“边村”,可谓地处边陲地。较长一段时间长在深闺中,外人知之甚少。虽然在民间传说中,她是那样的古老,宋代就已成村,甚至村落的得名还与皇室一位逃难至此、筑城抗金并取名“西城”的刁姓驸马有关,尽管后来“洪武赶散”时,从苏州阊门迁徙来一陈姓人家在此安身立命,并根据自己的姓氏将“西城”改为西陈;虽然从地理角度看,她的地形独特,空中俯瞰,好似一只巨大的凤凰,栖息于水乡泽国之上,其头昂立于东南,其尾摇曳于西北,其舒展的双翼,既佑护着这一方水土,又时时保持着飞翔之姿。然而,这样神奇而美好的传说、独特的地形地貌,在往昔的岁月里,也只能留存于村民的记忆中,而难掩千年古村的落寞和苍老。

让西陈庄村再创传奇、实现凤凰涅槃般新生,从“边陲”“深闺”走上前台的,是“美丽乡村建设”这幕新农村建设大戏的开场。2008年,西陈庄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全村人的智慧和力量,以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启动以“传统村落保护”为特色的西陈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围绕“富民安村、生态美村”总目标,着力打赢“转型升级、产业调整、环境整治”三大攻坚战,绘就起“特色农业发展、田园乡村建设、生态旅游起步”三张蓝图,干好“美化村庄环境、繁荣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三大实事,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把一个普普通通的水乡小村建设成为一个融古村落文化和新农村风采为一体的,天蓝、水清、地绿、路畅、居美的现代新型美丽乡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西陈庄村这只凤凰终于腾飞而起,放射出令人炫目的光彩!

 

西陈庄的巷  曹学林 摄

 

走进西陈庄,让你强烈感受到的是她的巷道之美。里下河的村庄都有巷,可西陈庄的巷子却有它的独到之处,而且每条巷子都有说道。她总共有九条主巷,其中东西巷两条,分别是宗祠巷、龙王庙巷;南北巷七条,分别是育贤巷、康民巷、德邻巷、神医巷、大董巷、树人巷、接驾巷。这些巷子有长有短、有宽有窄,纵横交错,首尾相衔,一律由青砖铺成,两旁民居青砖黛瓦,错落缤纷,巷与巷连接处,建有门楼亭阁。巷头墙壁上,设置有介绍此巷历史渊源的标志牌。宗祠巷是村庄南部贯通东西、横穿南北七条巷子的一条主要交通巷道,全长680米,宽2.2米,巷中有福慧寺遗址、老年活动中心以及理发店、鲜肉铺、杂货店等农副产品销售点,因巷中建有西陈李氏宗祠而得名“宗祠巷”,李氏在西陈庄可是大姓、望族。清代中期,李氏祖姑“红姑奶奶”拥有良田百余亩,终身未嫁,生活节俭,心地善良,乐于施舍。公元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红姑奶奶捐资修建李氏宗祠“青莲堂”,并将全部田产捐给宗祠作为运转经费。此后,李氏族人每年清明节都在李氏宗祠举办“家会”,缅怀先祖,传承家风。为纪念德行高尚的红姑奶奶,村人就将宗祠前的这条巷子叫作“宗祠巷”。育贤巷是村庄东头第一条南北巷,巷宽2米,总长286米。民国时期,巷中曾设公立东台县振东西陈学校(其时西陈庄村属东台县第七区),多位老师是地下党,培养了很多革命干部。20世纪70年代,县教育部门又在此巷北头建立了新的西陈庄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各年级,为本村及周边村庄培养了大批学生。这个巷子叫作“育贤巷”,不仅名副其实,而且是对西陈庄所承载的那一段教育史的铭记。

每一条巷子在西陈庄人心中都留下过印记,都让人难以忘怀。龙王庙巷得名于巷中的龙王庙,而龙王庙又曾经寄托着人们多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梦想!康民巷顾名思义,与健康有关,那间设立于巷中的中医诊所,不仅为村民解除病痛,而且为困难家庭的病人免费诊疗,又积下了多少恩德。至于德邻巷、神医巷、大董巷、树人巷、接驾巷,单从名字就能知道它有着一段什么故事。九条巷,如九条龙,游走于鳞次栉比的民居间,那藏在巷中的关于西陈庄村的历史片段、轶事掌故、人文风情,如片片龙鳞,闪闪发光。在西陈庄的巷中行走,就是在阅读西陈庄的前世今生,就是在触摸西陈庄的文化血脉。

走进西陈庄,让你强烈感受到的是她的桥之美。西陈庄村有四座桥,分布在村子的东南西北。原本西陈庄村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垛地,人们出入村庄都要依靠船。船曾是西陈庄人行走的“腿”。后来,西陈庄人在河上建起了桥,但那时的桥还是简易的木板桥、水泥桥,直到改革开放和进入新世纪后,东南西北四座坚固、宽阔的水泥大桥,才先后建造起来,由此彻底改善了村庄对外的交通。

有谁能想到,桥还会变成西陈庄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呢?桥本无言,它只默默地承载着重荷,服务于民众。它何曾想要如此华丽转身?何曾想要成为村庄的地标?

 

西陈庄的桥  曹学林 摄

 

美丽乡村建设给予了它这样的机遇。早有名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西陈庄人以自己的慧眼,发现了蕴藏在桥上的美。一庄四桥,而且分布于东南西北,要是对桥进行整修出新,再在其上建起亭台,给每座亭台进行命名,使其既有实用功能,供行人休闲憩歇、遮阳避雨,又有文化气息,给人“河上有桥、桥上有亭”的美感和诗意,岂不妙哉!由此,从2012年到2018年,四座大桥中央先后建起四座景观亭,均采用防腐木结构、梁板印花工艺。东大河大桥为双层四角翘檐,命名“祥瑞亭”,寓意紫气东来,祥瑞驾临。西陈庄村李姓居多,民间传说,李氏鼻祖老子曾由此经过,有诗曰:“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驾车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南大桥也为双层四角翘檐,但在北侧增加了一段桥廊。命名为“鸣翠亭”,用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之意,而桥南桥北、大河两岸确实也是绿柳依依,流水潺潺,亭角飞翘,相映如画。西大河和北大河桥面中央,则分别建有一座单层四角翘檐的亭子,其名曰:“福荫亭”“孝睦亭”。西陈庄自古人杰地灵、贤才辈出,孝老爱亲、睦邻友群、守诚敦礼是一贯的美德,村民希望先辈福泽荫庇子孙后代,更希望淳朴的乡风代代传承。此两亭设立于村头,于当今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构建,可以说有深意存焉!

西陈庄村四座亭桥矗立于村头,如村庄之眼,“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迎接八方宾朋;九条村巷,蜿蜒于庄内,如村庄血脉,通古今,接地气,聚人气。当你从亭桥进村,漫步悠长的巷道之中,你会被她的古朴、宁静、祥和所打动,你会被她浓浓的烟火气、乡土风所浸染,你会流连忘返,为她的美而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