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28日
记忆中的“双抢”
本文字数:777
◆朱国明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里下河试行一茬麦、两茬稻的“三熟制”,每年7月底到8月天气最热,“双抢”的社员也最忙,他们既要抢收早前一茬的稻,又要抢栽后一茬的秧。
前一茬稻一般在7月25日之后成熟。割稻的那几天,妇女们天刚蒙蒙亮就手拿镰刀腰夹长桶下田。割稻为何要带长桶?因为早稻的颗粒易掉,所以要将割下的稻子放进长桶捆扎,然后放到挑把的男劳力的担子里。男劳力挑把的担子很特别,两边各有一截竹竿或树枝,中间连缀着草编的帘子或蛇皮袋布。男劳力挑起担子快走,水能打倒裤腰。白天男劳力把稻把送到打谷场,夜里全体社员开夜工脱粒,这时的打谷场灯火通明,俗称“小老虎”的脱粒机从晚上一直吼叫到天明。
收了早稻就要忙插秧。起秧苗是打早工的活计,社员们夜里三四点钟就带着凳子、拿着秧草下田。
男劳力必须起早往田里运肥料,他们有的挑粪,有的挑草渣(“双抢”期间歇忙假的学生多数负责放渣)。一个上午劳作下来,社员们都是浑身湿透,个个的衣服上晒出了盐霜,但是谁也不喊一声苦和累。中午老农负责用牛,把水田犁好耙平,此时的水温很高,他们顾不得炎热,在田间奔波不息。队长在下午三点钟左右吹起一阵紧似一阵的哨子,催促社员下田插秧。男劳力先将秧苗挑过来抛到田里,妇女们随后下田插秧。
后一茬稻要抢季节栽种,因为立秋之后栽下去的秧苗结出的稻穗往往是空壳。栽后一茬秧的社员顾不得天气炎热,有个小毛小病也都是忍着,实在难受就到田埂上休息一小会儿。插秧的要一直忙到天黑,直到完全看不清秧田才收工。一个双抢下来,手脚起泡溃烂的社员很多。他们为了多打粮食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忍受炎热,不畏疲劳,那种精神十分可贵。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双抢”期间的田野,上一天还是一片金黄的早稻,第二天就变成了绿油油的秧苗。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三熟制”并不适合里下河的气候,后一茬稻不但产量低,而且成本高,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初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