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12日
老骥伏枥献余热 躬身为民践初心
——记天目山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老区经济促进会副主任骆宏才
本报记者 应婷婷 通讯员 葛晓聪
本文字数:2566
他面容清癯、满头银发,虽然身体羸弱,左眼失明,右眼视力只有0.2,但眼神依然坚毅笃定。“负责”“无私”“拼命”几乎是所有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退休后近20年,他扶贫济困、化解矛盾、助力乡村振兴、架起老干部工作与基层治理之间的“连心桥”……
他叫骆宏才,今年72岁,48年党龄。
他是扶贫济困的暖心人
退休后,骆宏才经常奔走在乡村路上,发现贫困家庭的孩子或老人,就会记下姓名和联系方式,落实帮扶措施。
6年前,骆宏才发现跟着残疾奶奶生活的困境孤儿小梅。之后,他隔三岔五送衣送物、辅导学习,并找到小梅所在学校领导,帮助减免相关费用。他不仅每月资助小梅100元,还连续6年给她过生日。如今,小梅顺利从省姜堰中专毕业,入职无锡某公司。她说:“骆爷爷就是我的父母,没有他一路帮扶,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自掏腰包1000元,筹集善款2000元,5次登门督办,为九旬特困户彻底解决房屋漏雨的问题;自费6趟去上海,为遭遇医疗事故的小学生维权,直至该生获得230万元的补偿……多年来,骆宏才此类扶贫济困的事例不胜枚举。
2022年1月,天目山街道振兴社区因病休学的女大学生朱琳脑胶质瘤复发,急需治疗费。骆宏才联合社区向社会求助,募集善款1.9万元化解燃眉之急。随后,他多方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为朱琳募集治疗费近9万元。
2022年6月,骆宏才依托天目山街道天目社区欧景小区党群驿站,成立公益暑托班。他不仅自掏腰包为孩子买学习生活用品,还经常在社区走访慰问孤残儿童和老年人,了解实际困难,策划组织相应的捐赠活动;牵头组建活动群,根据群内不同家庭具体情况,邀请大家参与社区策划的公益活动,提供精准有效的帮助。为了暑托班的公益培训,他做完心脏植入支架手术后第二天就赶回孩子的身边。
这些年,骆宏才以各种方式直接帮扶了30多个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间接帮助了200多名学生。有关助困助学的费用都是他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支付的,年均万元以上。他不仅每月定期给受资助的学生转钱,还和学校以及学生、家长保持微信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校表现、学习生活情况,随时给以关怀扶助。身患抑郁症的双星村单亲在校中专生小燕,如果不是他的持续关注,可能早就成为流浪女、丧失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
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退休后,骆宏才积极助力农村青年创新创业,在农村年轻干部的培养方面,同样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华杨村的袁爱成原本是村里的拖拉机手,文化水平不高。骆宏才见他头脑灵活,便鼓励他从政,三天两头送去学习资料,帮助他学习业务知识。在骆宏才带动下,袁爱成不仅承包村里的100多亩地,成了致富能手,还当选为村里的党组织副书记。
这些年,骆宏才帮助30名农村青年成功创业,其中大多青年兼任村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骆宏才与他们保持联系,随时了解思想动态,手把手传授经验,做到实实在在地“扶上马送一程”。
他还乐当化解乡村矛盾的“老娘舅”,参与18个工程项目的矛盾调解、涉及300多起纠纷的处理,骑坏了5辆电瓶车。
河横村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后,骆宏才为了宣传河横,编撰《河横村志》。他挨家挨户走访,搜寻村史资料,经过1年半的辛苦努力,完成25万字的《河横村志》并出版。随后,他用近10个月的时间,为河横村村史馆设计布展内容,征集古籍古物。紧接着,他起早贪黑数十日,又连续5天工作到凌晨2时,赶在区旅游工作会议前完成布展。
2022年,骆宏才参与冯庄村生态旅游景点设计,为建立记忆馆收集整理材料,历时5个多月,完成5万多字的历史材料,为冯庄村当年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作出重要贡献。
去年,骆宏才助力溱潼镇双星村创建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紧锣密鼓地搜集村史资料。今年3月,25万多字的《双星村志》正式付梓。
一位高龄老人,血压、血糖处于高危,身患严重的冠心病,心脏主动脉植入3个支架,左眼失明,右眼患有4种眼疾,视力只剩0.2,完成近百万字书稿,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提高打字速度,骆宏才把手机当成电脑;为了让稿子尽快完成,他不惜挑灯夜战,眼睛疲劳了,用冷水冲冲再继续;为了校对文字,他用坏了4个放大镜。在完成《双星村志》付印稿后,他不得不去上海治疗眼疾。
他是红色基因的传播者
“人不能忘了根,尤其是青少年要种下信仰的种子。”天目山街道刚组建不久,骆宏才发现,当地“关心下一代”工作还处于起步状态,红色教育的本土素材挖掘不够。他上任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后,第一项工作就是走访社区,收集相关史料和证据。
由于走访对象都是一些老人,有时往往要跑三四趟才能遇到人,而材料收集回来后,整理又是一项大工程。为全面了解前堡社区苏中女英雄高凤英的事迹,骆宏才多次走访高凤英九旬老乡戴彩之、战友翟道生等人,深入了解每个细节,多方核实,经常忙到晚上10时多才回家。
历经5个多月寻访、搜集、整理,一本5万多字的《天目山街道红色印迹》付印。接着,骆宏才编纂连环画《高凤英》和青少年道德教育宣讲材料《劳动最光荣》,并带着这些书深入各个学校开展红色宣讲,教育引导年轻一代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他是社区老人的主心骨
骆宏才在退休后成立工作室,坚持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2020年7月,工作室因区域调整搬至天目社区欧景名苑小区。骆宏才带领20多名老党员老干部以“党建+关心关爱+微网格”模式,积极参与社区的走访关爱、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环境治理等活动,为社区发展注入银发力量。骆宏才工作室的“窗口”作用体现为老干部工作向基层延伸的“支点”,架起老干部工作与基层治理之间的“连心桥”。
为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2023年3月,骆宏才创办区老干部大学天目山街道天目社区分校。担任校长的他采取“一室多用、资源共享”的办法,牵头培训了120多位老人,组织举办志愿服务集市,为社区家庭提供阅读、缝补、理发、家电维修等服务;组建4个银发活动社团,成了社区244名老人的“主心骨”。
近期,骆宏才在区委老干部局指导下,对自己的各类家庭资料整理归案,形成理财、证件、爱好收藏、成果荣誉等11类48盒家庭档案,并在社区开展研学活动。这些家庭档案不仅见证家庭的变化,也见证社会变迁,激发不少社区老人建立家庭档案的兴趣,带动全区家庭档案工作火热展开。
7月1日,骆宏才组织天目山街道天目社区78名老人开展“庆七一”主题活动,通过健步走、掼蛋、文艺汇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党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祝福。
“只要自己能动,便不会忘记入党时的诺言,这条为党旗争辉添彩的信仰之路就要走到底!”骆宏才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