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12日

我与宋亦侯书记的情缘

本文字数:3370

◆梁冠宁

 

我和原港口公社党委副书记宋亦侯是奇缘。正如电视剧《红楼梦》中《枉凝眉》歌唱的那样:“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到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我与港中学生失联46年后,在泰州再次欢聚时,竟有一个意外收获,该班的女生徐扣林是我失联46年的恩人宋亦侯书记的儿媳。遗憾的是,宋书记已于2019年逝世,享年90岁。我46年前离开港口时,是宋书记为我送行。那情那景,至今历历在目。可是港口一别,我们却46年音讯全无。如今忆起往昔,我著此文,以怀念我的引路人宋亦侯书记。

 

初识

 

我与宋书记的情缘始于泰县朱庄公社。1968年底,我从南京插队到泰县朱庄公社解楼大队。1970年初,泰县准备召开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布置各公社知青写讲用材料。我便将自己插队一年多的经历、感受写成文章,送到公社知青办公室。

当时,公社分管知青工作的是公社党委副书记宋亦侯。宋书记身材魁梧,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他在公社召开的知青会上对参会的知青们说:“南京知青梁冠宁,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麦收遇雨,他是往家跑;如今夏收遇雨,他是往晒场上跑,与贫下中农一起抢收场上晒的稻子。这种情感的变化,是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根本转变。我希望你们要向他学习,加快这种转变,扎根农村,锻炼成长。”

会后,宋书记拍着我的肩头说:“小梁,好好干。公社已将你的讲用材料报到县里去了。”

不久宋书记通知我,县里要成立“知青积代会”筹备组,需要人搞文字材料,已经把我推荐上去了。我知道,这是宋书记给了我一个更好的锻炼机会,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了我一个更大的人生舞台。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努力工作,决不辜负宋书记的关爱。

我到县“知青积代会”筹备组报到后,分管里下河水乡片的知青材料。我乘船跑遍了马庄、叶甸、里华、杨庄等公社,接触到许多知青,看到他们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茁壮成长,打心眼里高兴。我便将他们的事迹,写了一篇散文《雨夜》,讲一个南京知青冒雨和贫下中农抢收稻子,在水乡茁壮成长的故事。很快县广播站便将我这篇散文配乐播出。扬州地区的刊物《革命文艺》也发表了我的散文《雨夜》。我的文章第一次变为铅字,这是我文学之路的起点。我真该感谢引路人宋书记。他说得对,知识青年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只有情感发生根本转变,才能真正爱上里下河水乡,在农村展叶、开花,结果。我和宋书记就这样相识了。

 

相知

 

“知青积代会”结束后,我被留在县通讯组帮忙。不久就被老县长、泰县水利工程团团长赵柏生带上水利工地,帮他搞文字工作,办《水利战报》。

农村搞大型水利工程都是在农闲的冬季。全县数万农民冒着天寒地冻,挑泥、筑堤、疏通河道。上世纪70年代,水利工程施工,没有大型机械,全靠农民挖泥、肩挑、人抬,万分艰辛。常常因天气恶劣而影响工程进度。

一天,赵团长对我说:“你到朱庄公社的工地采访一下。听说朱庄公社带队的领导亲临工地,与农民一起挑泥,工程进度最快,我们要好好宣传宣传。”

我受命立即奔赴朱庄公社的水利工地。你说巧不巧?朱庄公社带队的领导竟是我的恩人——宋亦侯书记。只见他脱掉棉衣,正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地与农民一起挖泥、挑泥。那场面真是蔚为壮观:一条长长的挑泥队,宋书记领头,一条龙似的奔向河堤。扁担晃悠悠,人人健步走,号子声声响,堤上红旗扬。

宋书记挑着空担从堤上下来时见到我,诧异地问:“小梁,你怎么也来水利工地了?”

我说:“我受赵柏生团长之命来采访你啊!”

他拉着我的手说:“水利工地热闹吧!人山人海,人流如潮。改天换地,人定胜天。”

我说明来意。他竟不以为然地说:“干部就是要带头干,农民才能劲头足,工程进度才能加快,我们才能赶在春节前完成工程,好回家过年。”

我把宋书记的事迹写成文章,登在《水利战报》上,并在水利工地广播站反复播送,引起巨大反响。赵团长在全团干部大会上表扬了宋书记,并要求各公社的干部都像宋书记一样,深入到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鼓起农民的干劲,加快水利工程的进度。

各公社的干部都在工棚坐不住了,全部深入工地,带头挖泥、挑泥,大大推动了工程的进展,各公社还开展劳动竞赛。赵团长笑眯眯地对我说:“照这样干下去,回家过年就大有希望了。”

此后,我常常下工地采访时,总爱到朱庄公社工地找宋书记聊天。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他要求我,不仅要写干部,更要写默默无闻的农民,要采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普通劳动者。后来我专门采访了一位受伤了还坚持挑泥的农民,把他的事迹写成报告文学《革命需要我》。此文被收进报告文学集《治淮战歌》。

果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水利工程在春节前就胜利结束。泰县水利工程团的工程进度之快,让省水利厅的干部们都感到惊讶,受到省水利厅的嘉奖。

临别时,宋书记关心地对我说:“小梁,你不能总在县里帮忙。你要回到朱庄公社,回到农民中去,向他们学习,为他们服务,得到他们的认可。这样,今后大学招生、工厂招工,我才好推荐你呀!你如果总是漂在外面,后面如有机会我都不好帮你。”

我问:”那我回朱庄公社干什么呢?”

宋书记说:“你有两个选择:一是到公社帮助搞搞文字和宣传工作;二是到朱庄中学教书,那里缺老师。”

我想了想说:“那就到朱庄中学教书吧!”

水利工程结束后,我回南京与父母短聚后立即赶回朱庄中学,从此开启了我的教学生涯。

我在朱庄中学教了两年多书,又是宋书记将我推荐上学。遗憾的是最终录取泰兴师范。起初我并不愿去,我是六六届高中毕业生,上中等师范学校不是我的理想,我想上大学。

宋书记安慰道:“你上师范也挺好。关键是能转户口,成为公办教师。去吧,毕业后再回朱庄中学,我们欢迎你。”

1974年夏,我和宋书记在朱庄公社告别,这是宋书记第一次送我踏上求学之路。

 

惜别

 

两年的泰兴师范学习很快就结束了,我未能回到朱庄中学,而是被分配到港口中学。当我暑假结束赶到港口中学报到时,竟又遇到一年多前就已调任港口公社党委副书记的宋亦侯。

宋书记亦惊奇地看着我说:“怎么这么巧?我到港口,你随后也到了港口。”

我说:“这就是我们俩剪不断的情缘。”

宋书记对我在港中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关心。他经常到学校来嘘寒问暖。他看到港中食堂的伙食较差,公社食堂一开荤就让人喊我到公社食堂吃饭,我特别难以忘怀的是公社食堂宫玉香师傅做的“狮子头”。每次吃“狮子头”,宋书记总要把自己碗里的夹一个给我。久未闻肉香的我香在嘴里,暖在心头。

我告诉宋书记,港中准备排演《黄河大合唱》。他立即表示,坚决支持,并经常晚上到学校看我们排练,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

《黄河大合唱》首演,宋书记亲自到场,并在热烈的掌声中宣布演出开始。

第一场演出结束,宋书记找到校长和我说:“你们的首场演出非常成功,但还有许多人没看到。公社希望你们能多演几场,你们看行吗?”

宋书记都说了,我们不能拒绝,又趁热打铁连演三场。宋书记每场演出都亲临公社礼堂,帮助做好后勤工作,维持演出秩序,仿佛就是我们《黄河大合唱》演出队的编外人员。

加演三场结束后,宋书记对我们说:“你们辛苦了。今晚请大家吃青菜烂面。”全体演出师生都拍手叫好。我估计,人太多,宋书记“狮子头”请不起。

当晚,参加演出的学生在公社礼堂吃面,我们老师都到公社食堂吃面。当热气腾腾的青菜烂面用桶抬过来时,香气扑鼻,个个争抢上前捞面。每人一大碗,捧着直往嘴里送。饿极了的我,很快吃完一大碗,又去盛了第二碗。朱孝华老师吃完一碗后便坐在旁边悠然地吐着烟圈。他见我第二碗很快又吃完,便笑着对我说:“你还能吃第三碗?”

我用筷子敲敲空碗,摸着挺起的肚子对他说:“是啊。肚子是撑了,嘴上还想吃。”但是面桶已经空了,只剩下飘着油花的面汤。我扫兴地笑笑说:“算了,饱了!”

朱孝华又笑我说:“那是你吃的速度太慢了。”我用手抹抹嘴,青菜烂面的香味还在嘴边。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被河海大学录取,与宋书记分别时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人往高处走。你此行要好好学习,增加知识,报效祖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

我含着泪对宋书记说:“我会想你的。我们的情缘地久天长。你对我的关爱,我将永远铭记心间。”就这样我和宋书记在港口依依惜别。这是宋书记第二次送我踏上求学之路。

港口一别,我与宋书记竟46年毫无音讯。还是用电视剧《红楼梦》中《枉凝眉》的歌词结尾吧:“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