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05日
西陈庄“二月二”庙会
本文字数:3113
◆李庆祥
萧何 摄
西陈庄村坐落在溱潼镇的西北角,四面环水,地形独特。凌空俯瞰,整个村落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凤头在东南、凤尾在西北,南侧的翅膀舒展、北侧的翅膀收敛),因此这里素称“凤地”。西陈庄一直以历史悠久、文脉深厚、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享誉一方,这里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办的“二月二”庙会名播远近。
起源
泰州地区素有“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落灯”的习俗,其实这个灯是落而不灭的,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晚上才熄灭。此举与嫁出去的女儿正月里不能回娘家的“规矩”有关——必须等到嫁出去的女儿回家,等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接女儿省亲,春节才真正落幕。原先船是里下河的主要交通工具,新嫁娘照例在“二月二”坐船回娘家,如果女儿的婆家住得比较远,娘家就会早早打发兄弟或安排亲戚用船将她接回,这一做法既是“农历二月二,家家撑船带女儿”的俗语的出处,也是西陈庄“二月二”庙会的缘起。
李庆祥 摄
西陈庄“二月二”庙会的由来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旧时医学不发达,有人得病后只好把救治的希望寄托于神灵,于是村民在村庄的东南角修建起土地庙并供奉神像。19世纪70年代,庙里的土地神像被人偷走了,庄头赶忙发动所有村民四出寻找。后来还真的找回来了,男女老少喜出望外,不但动用大轿迎请土地神像,而且在全村轰轰烈烈地巡游。此时,为人仗义的48庄董事李逸山又出钱出力重修土地庙,村民随后改称土地庙为土地山(这里的“山”就是李逸山的“山”)。因为找回土地神像的那一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村里人后来每逢这一天都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西陈庄“二月二”庙会。
伴随着年深月久,西陈庄“二月二”庙会不但一步步拓展,而且日趋隆重,进而发展成为家家户户烧香祭拜、远亲近邻主动加入、一连数日搭台唱戏、村里村外摊贩云集的盛大民俗活动。
延续
西陈庄“二月二”庙会始于何时已经无从查考,据村里耄耋之年的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就有“二月二”庙会。
1950年举办的情形,好多人还记忆犹新:人们把土地神像安放在特制的红木大轿里,然后抬着红木大轿巡游。巡游队伍鸣锣开道;跟随大锣的是腮帮上穿着1米多长的钢丝的马弁,扛举写有“肃静”“迴避”的硬牌的人、捧大印的人、手铐脚镣的当差小鬼;接下来是高举万民伞旗的人;再往后是托香队、拜香队、龙灯队、划旱船的、踏高跷的、蚌壳精……整个巡游贯穿着鞭炮声、大铜锣声、禄殊的喇叭声,既庄重又热烈。
1951年国家取缔封建迷信活动,全国各地的许多庙会都停办了,西陈庄的“二月二”庙会也因此告一段落。
1983年农村土地承包到户,西陈庄的大多数村民逐步开始利用农闲贩运粮食,并且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贩粮村。村民富裕了,怀旧情结随之膨大,于是恢复“二月二”庙会成为大家日常谈论的重要话题。可是原先的土地山在“破四旧”时被挖掉了,只剩下一个隐隐约约地露出水面的土墩子。这个时候,准备土地庙、土地神像、迎会专用的大轿以及其他物品已经成为恢复“二月二”庙会的当务之急。
1987年初夏,村上的一些老人来到土地山旧址取土垒地,随后好多人不声不响地加入到堆筑地基的行列,由于你家一船、他家一船地运来泥土,仅仅不到一个星期就把土地山的地基垒成了。这时承包土窑的李文经又主动提出免费提供砖瓦,李文龙、李龙等瓦工和村民也无偿参与重修土地山。不久之后,庙有了,土地神像也请到了,可是之前的庙会用过的物品散失了,参加过庙会的人员又年事已高,面对这样的新难题大家一筹莫展。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商定:操办人员由原先的参与者的子女接替;亏缺的物品能找就找,能买就买,实在不行就动手制作。最大的难题是大轿和彩龙无处着落,因为原先的大轿只剩下充当底座的方桌,而且原本盘踞着雕龙的四个桌角早就被人砍掉了。好在李庆元、王文焕、李亚龙等木匠满怀信心地主动承担起修复大轿的重任,同时有一位在外定居的村民满口承诺在庙会举办之前捐献一条彩龙。
1988年初春,恢复“二月二”庙会的准备工作可算是万事俱备,就等答应捐献彩龙的村民兑现诺言。可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不但不见彩龙的一鳞半爪,而且应允者杳无音信。二月初一的试会没有寓意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的彩龙引路怎么行?正月三十下午三点多钟,组委会果断决定:不等不盼,立即组织人手购买材料,连夜制作彩龙。当天夜里,村民李茂韩家里灯火通明:篾匠刘田禄、刘田官、刘厚国负责做龙架,李日高等人负责扎龙段,李润、李庆祥等人负责彩绘龙头龙身,许多妇女也加入到缝制和缠扎的队伍当中。经过一个整夜的突击,一条焕然一新的彩龙在天亮时分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村民面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陈庄“二月二”庙会日渐淡化了封建迷信和神话色彩,并且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比如爱党爱国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劝人们弃恶从善、尊老爱幼、热心公益、乐于奉献,庆贺去年农业丰收、预祝新春人寿年丰。总的说来,西陈庄“二月二”庙会逐渐由传统的祈天求福活动发展成为全新的乡村文化盛宴。
盛况
西陈庄村民历来十分重视“二月二”庙会,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庄头组织的还是恢复之后的村民自愿组织的,主办者和参与者都不拿任何报酬。
钱金石 摄
筹备。1988年之后,组委会在每年腊月二十启动筹备工作,全体成员集中商讨筹措资金等准备事项。正月初一通过舞龙队给村民拜年的方式鼓励村民捐赠,吸纳活动经费。正月初十组委会召集村民代表商量运作方案,并分解任务。正月二十六开始布置环境,在各条巷道的两头搭建辕门,悬拉彩带彩旗,在沟通村庄内外的四座大桥和木亭上缠绕彩色灯带和灯串。
举行。二月初一热场。上午开茶供果暖寿;下午试灯;晚上唱暖寿戏,恭请土地老爷进入神棚,供奉寿面。华灯初上的村庄处处流光溢彩,处处静谧而神秘。二月初二正式迎会,村民早早起床,去土地山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家人平安、多福多寿。天刚蒙蒙亮,四个锣手就抬着两个直径一米多的铜锣边走边敲,听到锣声的各家各户随即在门前设供桌,上斗香,敬供果。八点钟迎会仪式正式开始:红旗队举旗带路,威风凛凛;铜锣队特别抢眼,四个锣手抬着两片大锣鸣锣开道;大鼓队的每面大鼓直径都是一米有余,鼓手奋力击打;彩龙队一字随行,二十余条彩龙首尾相接,遇有村民放炮竹,彩龙便上下翻飞,尽情起舞;凤凰队用方言说唱庆祝美好的新生活,祈愿新的一年平安吉祥;腰鼓队通常不少于三支,俊男靓女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双手持槌边打边舞;高跷队穿着戏服,浓妆艳抹,鹤立鸡群,且歌且舞,他们通常表演“八仙过海”“西天取经”“济公济世”等故事的片段;花担队用舞步晃荡花篮,展露安享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愉悦。迎会队伍绵延得很长,后面还有洋鼓队、跑马队、彩灯队等。名目繁多的表演队伍之后是八个村民抬的供奉着土地神像的古色古香的大轿,大轿前有开路的“衙兵”,后有撑扇的“衙兵”,紧接着是众多举着万民伞的村民,每一把伞上都写着捐款者的姓名……村民夹道迎接迎会队伍,大家最为期待的是大轿经过自家门前,这里寄托了他们祈求新的一年顺遂平安、殷实富足、阖家安康、幸福美满的良好心愿。
欢庆。迎会之后,大戏在“西陈庄戏台”粉墨登场,古装戏和现代歌舞轮番上演,并且持续数日,此时此刻的西陈庄处处弥漫着节日的喜气。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光顾前来“赶节场”的各式各样的摊点,绵延二三里的摊点有卖小吃的、卖服装的、卖玩具的、卖日用品的、卖农具的、卖花木的、买农药种子的……整个村庄人流涌动。
规模盛大的西陈庄村“二月二”庙会日渐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景,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远近游客纷至沓来,亲朋好友应邀前往,老少游子回家心切,他们共同瞩目这方“凤地”——保有七纵两横的古老巷道的西陈庄,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的西陈庄,借力特色田园乡村旅游兴业的西陈庄,构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西陈庄,打造姜堰文化新亮点的西陈庄。
王根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