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12日

你玩过搭尜尜吗?

本文字数:1588

◆钱普涛

 

角墩是我的故乡,我这般大的人小时候都在那里玩过搭尜尜(gá gá)。角墩的搭尜尜就是小孩子捡一些石块、砖头之类的东西搭成小房子,甚至垒一个小堆子也叫搭尜尜,相当于现在的孩子搭积木。

今读闲书,偶然发现尜尜是一种玩具,有个“凣凣(fán fán)尜尜”的词语,意思是平凡的玩具,两头尖中间大,用七八厘米长、两三厘米粗的硬木头两头削成尖状的玩具。我上网一查,还看到了图片。“尜”字的写法是上下两个“小”字中间加一个“大”字,从字形就能猜出这个玩具的基本形状。玩这种游戏需要一个捶衣棒形状的尜棒,把尜尜放在砖头边沿,用尜棒敲击尜尜,使其腾起并迅速用尜棒抽击尜尜,力求尜尜落得较远,有点像打棒球,也像打高尔夫球。

这是北方农村常见的儿童游戏,叫做打尜尜,“打”与“搭”谐音,传到我们角墩就成了搭尜尜,游戏内容也变了。

打尜尜让我想到童年时代的角墩和那里的许多游戏。

扇皮将。这种用纸叠成方形“纸饼”玩的游戏,男孩子最喜欢。角墩人把扇皮将叫做“dà dǎer”,“dà dǎer”的“dà”应该是动词,“扇”的意思;“dǎer”应该是名词,代指“纸饼”。“纸饼”有单面和双面之分,一方将“dà dǎer”放在地上,另一方寻找到“dà dǎer”与地面的缝隙(方言叫做“窍儿”)之后,就用自己的“dà dǎer”或者手掌去拍打对方的“dà dǎer”,如果把对方的“dà dǎer”掀翻了就算赢家,输家的“dà dǎer”则归赢家所有。后来改用火柴盒有画的一面或香烟壳折成长条代替“dà dǎer”,根据火柴盒的画面和香烟的品牌来区分大小强弱。

推圈儿。推圈儿又叫“滚铁环”,需要两件东西组合起来玩,一个是用铁皮或粗铁丝弯成的铁环,一个是推动铁环前进的长柄——小棍子顶端嵌着一个“U”形铁钩子。手持长柄,搭上铁环,使铁环快速地滚动,人跟着铁环跑。推圈儿要掌握好平衡,因为铁环容易倒地,推圈儿的高手在凹凸不平的巷子里也能行走自如。一次我发现家里的水桶底部的铁圈是十分理想的铁环,就拆下来玩推圈儿,玩得很开心。因为我把水桶弄散了,晚上回家被父亲揍了一顿,不过父亲后来帮我找了个更好的铁环。

抽陀螺。我们童年把抽陀螺叫做抽蒋秃头,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把一截圆柱状木头的四周削得光光滑滑,底部削成锥形,找根细绳做鞭子,这样就可以抽打了。陀螺随着噼里啪啦的抽打不断转动,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谁就是赢家。为了让陀螺转的时间长,我在锥尖按了一颗图钉,因此总是赢家。

摔泥巴。摔泥巴又叫掼炮,把揉好的泥巴中间捏出凹坑,做成小碗形状,然后猛然将“碗口”朝下一摔,谁炸开的洞口大谁就是赢家,输家要把泥巴送给赢家一些,直到一方把泥巴输完为止。我不知道那时赢这些泥巴有啥用,也许只为荣誉而战。有时玩摔泥巴没水和泥,我们就撒泡尿在泥土上。

拾石头。角墩人叫拿磨儿,这是女孩子爱玩的游戏,把小石子磨得圆圆的,一般是五粒,先将五粒石子在地上散开,然后拾取其中一粒向空中抛起,趁机以手迅速收取地上的其它四粒石子,随后赶紧接住那粒降落的石子,谁抛的石子高,谁拾石子的技术水平就高。石子可以增加到六粒、七粒、八粒……收取地上的石子数量多者为赢家。

踢沙布袋。踢沙布袋也是女孩子的游戏,女孩子收集碎布并动手缝成五颜六色的沙布袋,装入麦粒、米粒或细砂,像踢毽子一样踢起来,一次踢的次数较多且不掉到地上为赢家,也有累计数量定输赢的。

我们童年时代玩的游戏当然远不止这些,还有跳橡皮筋、跳房子(踮跛跛)、踢毽子、过家家等等。玩这些游戏,拖鼻涕的男孩子和晃荡着小辫子的女孩子刚开始瑟瑟发抖,不大一会就会大汗淋漓。我们的童年生活虽然艰辛,但父老乡亲回想出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在玩耍中锻炼身体,获得快乐,更为关键的是健全人格。

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每个孩子不但有玩具,还有网络游戏,但不少孩子还是觉得“郁闷”和“无聊”。我觉得还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阳光,大家能够在大自然中获得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