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18日
令人肃然起敬的“商榷”
——捧读姜堰中医院中医外科专家孙楚江的遗作
本文字数:1250
◆钱永昌
年轻时的孙楚江
笔者在整理姜堰中医院老中医资料时,有幸在网上搜寻到1937年第5期《中医指导录》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甘味入脾之商榷》,作者是泰州市姜堰中医院已故中医外科专家孙楚江,作为后学,我不仅手捧这篇珍贵文稿仔细研读,而且不禁心生感怀!
孙楚江老先生是我尊敬的中医前辈,1937年虚岁20的他初入杏林。《中医指导录》杂志刊载的文章,提出他对山药和荆芥性味归经的疑惑。令人称道的是,这一“商榷”,竟然质疑的是有中医现代教育鼻祖之称的大名鼎鼎的秦伯未先生。此举让我想起了姜堰名人高二适,1965年,高二适与郭沫若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的论辩酿成一桩轰动全国文坛的“笔墨官司”,相比之下,孙楚江与秦伯未的“商榷”早了将近30年,虽然少为人知,但年轻的孙楚江敢于直面权威、治学严谨不苟的精神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弱冠之年的孙楚江初出茅庐,学习中医典籍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他对于遇到的疑问和迷惑,积极向专家学者直抒己见,虔诚求教。他知道拨云见天方能探寻真知的道理,他的“商榷”之文条分缕析、深中肯綮,体现了青年中医孙楚江的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孙楚江(1918-2004),字寿湘,出身于白米腰庄,孙氏中医外科是名噪一方的医药世家。孙楚江幼承家学,1935年从父孙采之学医。1958年底,他响应国家号召,与姜堰名医王玉玲、许钜璠、陈少农等人组建姜堰镇中医院(泰州市姜堰中医院的前身)。孙楚江一生专注中医外科,他研制的“截瘫基本方”“截瘫解痉一号丸”“流痰膏"“拨寒膏”“丹枫膏”等特色内服和外用制剂,在治疗骨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跟骨骨刺,腰肌劳损等病患方面,疗效显著。
孙楚江生前坐诊留影
孙老治疗骨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的声名远扬,在省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连云港某医院的陈某曾在姜堰中医院师从孙楚江进修中医外科,他2009年在《湖北中医杂志》发表的《孙楚江治疗脊柱结核并发截瘫的经验》一文,不仅总结了孙楚江治疗骨结核的学术经验,而且对孙楚江中医外科学术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分享,笔者在此谨摘其中的片段:“孙老认为,医生临证应博览众家之长,不应囿于门户之见,而自设藩篱,孙老最初研究脊柱结核并发截瘫,很长一段时间苦于无法搞清楚脊柱结核并发截瘫的机理,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最终认识到脊柱结核并发截瘫与冷脓肿、死骨和坏死的椎间盘等压迫脊髓以及毒素刺激脊髓神经有关。由此打开了中医药治疗脊柱结核的思路,治疗效果得以大大提升。”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参加工作,那时大江南北前来姜堰向孙楚江求诊的病人络绎不绝。几年前,苏州中医院的张副院长应邀前来姜堰讲学时也深情回忆了孙楚江老先生。张副院长说,上世纪70年代初,苏州市中医院邀请孙老前去授课,他到苏州汽车站迎接孙老,并与孙老一起乘坐三轮车前往苏州市中医院。
孙楚江1937年发表在《中医指导录》杂志上的文章
而今孙楚江老先生已辞世20周年,此时此刻捧读他老人家87年前撰写的这篇《甘味入脾之商榷》仍有如沐春风的清新。抛开文章对中药药性归经理论的争论,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老一辈中医人严谨治学的态度,这种风范让人犹饮甘霖,真有沁入心脾的熨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