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20日

泰东河,淤溪的母亲河

本文字数:1499

◆陈树春

 

很小的时候,夜间我经常听到隆隆的机器声和喇叭声,父亲说那是淤溪村北侧的泰东河上的轮拖(拖着货船的轮船)发出的。后来又有长辈告诉我,长一百多里的泰东河是泰州和东台之间的水上大通道,它灌溉了淤溪的农田,养育了淤溪的百姓。

1958年,11岁的我第一次亲近泰东河。家中要用钱,父亲决定卖去新收的茨菇,春天的一个清晨,父亲带着我和几十斤茨菇,撑小船来到泰东河。泰东河比村中的小河宽多了,而且看不到头,一会儿从泰州方向驶来一队轮拖,父亲迅速撑船靠上去,两手紧抓一条货船,于是就像长了翅膀的小船在水上飞行,哗哗的流水从两船的夹缝中飞溅,我第一次领教泰东河的气势。货船上过来两个人,说:“我们买菜很不方便,说吧,什么价?我们全买了。”才建立9年的新中国百业初兴,里下河地区没有公路,城乡商品交流不畅通,泰东河是淤溪人出行的主要通道。

我第二次感知泰东河是在1962年夏。一天夜里大雨如注,早上河水涨了到家门口,村内水汪汪,村外白茫茫。叔父找到我说:“夜里风大雨大,你父亲在虾笼(泰东河北侧的一个地名)看风车,不知道他咋样了,我们快去看看!”于是我们撑小船出发了。来到村北时已不见泰东河的河道,不见河边的堤岸,浩渺的水面只有星星点点的土堆,树木瑟缩在雨后的凉气中。隐约可见北岸的水面露着一个木架,骑在木架上的人就是我的父亲。他抖抖索索地爬上船,说:“要不是茅屋的这根木梁,我夜里就被洪水卷走了!”我听了心里很难受,也深深感到泰东河与里下河地区的老百姓患难与共。

1966年,高中毕业的我赶上了“文革”,只好回到淤溪当农民,此后经常横穿泰东河到生产队里的大田干活。那时国家对泰东河的治理正在逐步到位,麦收时农田用水量大,水利部门将长江水通过江都水利枢纽站送到泰东河,汛期雨量充沛,则从泰东河抽到长江去,让里下河地区旱涝保收。翻水阶段的泰东河水流湍急,有一年夏天我装了一船小麦把子,准备横穿泰东河去南岸的打谷场,行至河中央时,湍急的水流冲击得麦把子船快速飘向下游。我知道船一旦失控就有可能侧翻,于是急中生智,全力将船头对准水流,让它在下飘的过程中一点点移向南岸。面对“急性子”的泰东河,淤溪人一点都不怨恨,因为他们知道泰东河水是养育自己的乳汁!

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里下河地区逐步实现乡乡有集市、村村通公路,淤溪人出门开始靠公路了。与此同时,因为水上运输更便宜,几十吨、上百吨的运输大船也迅速多起来,泰东河的气派更大了,拖轮队队,机声隆隆,繁忙天天。

新世纪赋予泰东河新的生命。疏浚一新的泰东河的灌溉功能、防洪功能、运输功能、清流功能、支持养殖功能进一步到位,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更加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我登上淤溪北侧的泰东河西大桥,放眼向东看去:北岸长长的石工斜躺河边,如同一条看不到头的白带子,石工里面是与之平行的绿化带和水泥路;河岸和田间电杆挺立,电网纵横,与方整的农田和谐共美;红日、蓝天和白云下绿田片片,劳人点点。河南岸的村庄边上是长长的河墙,河墙上刷写着“幸福生活靠奋斗,美丽河湖靠呵护”的蓝字巨幅标语;石工坚固,林木葱绿,树木内侧是沿河公路,树木的隙缝中可见汽车一穿而过;工厂里厂房林立,公园里林木青青……泰东河上东桥高高,河水悠悠,船只不绝,金波荡漾。我对它油然而生敬意:泰东河灌溉了一茬又一茬庄稼,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子民,它真正是我们的母亲河!

近年来我经常思考:泰州人、淤溪人、溱潼人、东台人缘何能把泰东河治理得如此美好?因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奋斗目标非常明确的时代,是一个奇迹叠出的时代,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我还想到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历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