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7月13日

母亲就是这样的人

本文字数:2490

◆黄健

 

母亲于凤兰已经离开我们,可是她的音容笑貌还在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

 

 

母亲于1939年6月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大家庭。为了养家糊口,外公除了种田,还得编竹篮、搓草绳、打草鞋换钱。大舅、二舅也早早地去外地打工,贴补家用,二舅后来因为过度劳累客死他乡。

母亲懂事较早,她用弱小的肩膀扛起自己的责任,五六岁就每天早晨到乡间小道上去拾牲畜粪便,到田野里捡野菜、打猪草。到了上学的年纪还坚持这样的劳作。

我们兄妹三人小时候都爱听母亲讲故事。母亲讲的故事都是祖辈通过含辛茹苦的奋斗改变生活境遇的实例,这些故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信念的种子——人生必须努力奋斗。

母亲要求我们做对社会有作为的人。她说:“我们是平凡的人,那就在平凡的生活中体现人生价值。”

祖母病故前嘱托大家,她的一副金耳环留给我母亲。祖母辞世后,母亲不忍心从遗体上摘下耳环,把它让给了另一位亲人。她说:“耳环是个念想之物,我只要牢记她的恩德,多多学习她的优点就行了。”母亲待人处事带有祖母的遗风。

去年母亲将自己的多件金首饰给了儿媳,感谢不尽的儿媳表示,要把它交给自己的女儿。一户人家、一个家族的家风要写在族谱上,更要有善于担当的人起表率作用,母亲就是这样的表率。

 

 

我们这个大家庭每月的基本生活花销少不了,还要供三个子女读书……生活的艰辛可以想象。有一年的年底,母亲让父亲向同事借了十元钱才勉勉强强过了个年。

三年严重困难时,拿了工资的母亲总会买几个烧饼回家给我们吃,她自己虽然没尝一口,但是看到孩子们吃得很开心,立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孩子营养不足,一旦拿到加班费就会买三个包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一人一个,孩子们高兴,她更高兴。

母亲对“知识改变命运”未必理解,但是她用实际行动作了诠释。她下中班回家时见我们兄妹还在做作业,就轻手轻脚地把家务活干了。夏日在我们身后轻轻扇扇子,冬天悄悄为我们递热茶……这些无声的举动感动了我们,激励着我们,谁还会学习松懈?

有一年母亲所在的国营布厂招小龄工,她问我们愿不愿意去工作,我们不约而同地摇头,母亲若有所思地说:“我不勉强你们,你们继续读书吧,读书有前途。”我们兄妹三个从此互相勉励,勤学不怠。

后来我们不但学有所成,而且成家立业了。每逢家人欢聚,母亲都严肃地对儿孙说:“你们做人要清清白白,做事要踏踏实实,服务要规规矩矩,传承要正正派派。”这样的耳提面命发聋振聩。

母亲很自豪:三个子女有两个是共产党员;小女儿是省特级教师,另外两个取得了副高级职称;两个女婿和一个外孙女婿也让她满意。其实母亲年轻时也是共青团员、“五好”工人。

母亲常对孙女说:“你的工作条件好,待遇高,父母又帮你照料孩子,比起我年轻时风里来雨里去地工作、起早贪黑的带孩子,不知要快活多少倍,你在单位要努力工作,在家里要感恩父母。”

清白做人,不贪不慕,知足常乐,平静生活,这就是母亲的生活态度。

 

 

母亲的侄子侄女多,早早地从农村来到城镇的她也想帮他们从农村走出来。

母亲常说,谁没有困难?我们要向善、从善、积善。她关心侄女的婚姻,托人为她介绍对象,使她成家立业;她关心侄女婿,让父亲请朋友帮忙为他找工作;她帮助侄女的孩子解决求学困难;她关心体弱多病的侄女,将自己用的药拿给她;她惦记侄女家没成婚的大龄孩子……后来母亲的侄子侄女都有出息了,她为此很开心。

母亲帮助他人从来不求回报。侄女们有时候提及母亲帮助她们的事,母亲则说:“我不记得了,以后别提。”有个母亲的侄女住处靠近我家,常常带着自家种的蔬菜来探望,有人不解:“你和姑妈的感情咋这么深?”侄女说:“姑妈有恩于我,我把她视为妈妈,我来看她就是表个孝心,还要帮她做点事。”

前些日子有人为母亲的一个侄子的住宅即将拆迁眼红,说是拆迁款不会少。母亲淡淡地说:“他一个人开旅馆很不容易!”母亲的意思是,财富是劳动的积累,不能只看到人家吃肉,看不到人家吃苦。

父母有个约定,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后不收奠礼,并让儿女向前来祭奠的亲友说清楚:钱财交往比不上永恒的怀念。

母亲对亲戚的事永远是既出钱又出力,并且不图回报,她就是这样一个始终让亲戚觉得宽厚温暖的人。

 

 

一日三餐,母亲尽力让家人吃饱吃好,但是从不轻易扔掉饭菜,上一餐多余的饭菜,下一餐会每人分一点。每次就餐,她必定把好菜放在别人面前。

母亲经历过灾荒,深知饥饿是天下最痛苦的感觉。母亲做过纺织女工,对零头布料从不舍得扔掉,总是用来缝缝补补。她常对父亲说:我俩的衣服能穿150年。近几年,她不但婉言谢绝女儿为她买新衣服,而且经常责怪父亲的态度暧昧。她去同事家,同事的家人打量了她一眼说:“你家条件也不差,怎么还穿这样的老式棉袄……”母亲不卑不亢地回答:“我这加褂子八成新,穿上它又自在又舒适。”不卑不亢是态度,自在舒适是理由。母亲认为穿衣以保暖、干净、得体为宜,绝非为了炫耀、摆谱、赶潮流。

《朱子家训》说,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母亲没有读过这样的书,但是她努力实践这样的人生格言。

 

 

三年严重困难期间,母亲抱着小孩,挎着装有刚买的面包的篮子,当小孩把手伸向面包时,她温和地说:“回家慢慢吃吧!”不料在北街遭遇了抢劫。抢劫的男子目光呆滞,狼吞虎咽,行人纷纷高喊“打死他”,母亲十分平和地对大家说:“不要打他,就给他吃吧!”

母亲到楼下纳凉或晒太阳时结识了一位老太。这个老太性情有如烈火,稍不如意就张口骂人,亲人叫苦不迭,邻里避而远之。母亲经常劝她:“你年轻时住在我老头工作的学校南边,我每天经过你家大门口,对你吃的苦和奋斗的经历都清楚。三十多岁失去了丈夫,做小贩拉扯四个孩子长大,有人欺负你,你不得不防守和争斗,可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子女个个有出息,对你很孝敬,邻居对你也敬重,如果你还是防人、骂人的老样子就不对了。”一席话说得老太口服心服。母亲深得邻居喜爱,听到她辞世的消息,周围的老人纷纷表示惋惜。

母亲在84年当中始终过着平凡的生活,没有经历惊天动地的事,但是始终心存善念,行有善举。楼下的邻居都说“于奶奶是个大好人”。

母亲已经驾鹤西行,我们要传承她的美好品格、精神,努力工作,诚实做人,无愧母亲的期望,不负六十载母子一场。

一路走好,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