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30日

一个唤醒乡愁记忆的地方

——江苏省传统村落叶甸村保护和利用纪实

本报记者 王宝华 通讯员 陈勇华

本文字数:1298

 

彩旗飘飘,鼓乐阵阵。5月17日,俞垛镇叶甸村恢复沉寂多年的“三月廿八”庙会,迎来游人如织,呈现一片喜庆祥和。

相传,叶甸集镇原为一片荒滩草地,故名草甸。明朝一唐姓移民在分家宴上见梧桐叶落,当即赋诗“棣华启秀家声旧,桐叶分封世泽长”,以“叶”代“草”,改草甸为叶甸。村内钱氏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叶甸村入选第五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

 

活态利用,再现当年繁华

 

创办于1993年的叶甸供销合作社一直开门营业。66岁的店员张静说,老伴陈友谊是供销社老员工,他们20年前就盘下了这里,盈利并不丰,为的是保住“供销社”牌子和房子,每隔几年还花费一定财力维修加固。

供销社弥散“儿时”味道,这里除了出售现代物品,还卖现代人不常见的小物件,甚至存有老供销社留下的洋钉、火柴、墨斗、线锤、老式手电筒、小镜子等陈货。一些外地人慕名前来购物购情怀,一睹当年供销社风采。张静坦言,这些“老古董”本想扔掉的,又于心不忍,每有售出,感觉心理上得到慰藉。

老屋老树随处可见,干群主动守护“传家宝”。78岁的村民钱学仁住着祖辈留下的清代四合院,屋内陈列着犁头、锄头、镰刀等农具,卧榻仍是祖传的老式雕花床。他常激励后辈勤学上进,传承家风创大业。

这几年,关闭了多年的大礼堂又传来鼓乐声,村里落实专人看护管理,采取防腐防蛀措施,确保水电安全使用。如今大礼堂依旧承担文化娱乐休闲功能,经常举办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连片保护,释放集聚效应

 

保护传统村落,为传统文化留下容身之地,寻找乡村发展融合之路。叶甸老街始建于清末民初,巷道四通八达,过节人山人海。从集镇老街到西南水埠1公里长的地段上,叶甸文化站、影剧院、乡(公社)办公地、百年古树、轮船码头、泰县食品公司叶甸第一门市部等往日繁华处,如今已成网红打卡地。

63岁的田淮源自幼生活在叶甸,长年担任乡镇通讯报道员。他说,老街上方从东到西都盖了透明雨棚,冬暖夏凉,每年都有许多知青返乡寻根。景点连片打造后,标识凸显文化特色,节点设有指路牌,一脚走到尽头,勾起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儿时记忆、知青记忆、剧场记忆、码头记忆串点成线,统筹连片保护将形成资源整合优势和集聚发展效应。”叶甸村党总支书记张月朗表示,围绕“古村美起来,产业兴起来”的发展目标,将以叶甸文旅节、稻米文化节、会船节等活动为契机,吸引城市游客走进水乡福地,培植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

 

规划引领,留住乡愁记忆

 

叶甸村是“沤改旱”农技发源地,为“鱼米之乡”垎田风貌,又曾是僧抗队抗日红色圣地,清晰的田园景观、青砖黛瓦民居、鱼骨状街巷、埠头、庙会等文化标识物成为激发乡民认同感和传承创业的精神纽带。

为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叶甸村特邀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设计了《叶甸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结合非遗资源,适度引入新型业态,培育发展观光、民宿、康养、文创等特色产业,打造“村景融合、文旅兴村”的产业格局,为叶甸村发展“造血”,带动村庄全面复兴。

张月朗表示,相互依存的自然、人文和产业元素统筹规划,确定了村庄整体定位,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保护效果,农耕记忆、乡愁情怀、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纷纷落地生根,叶甸村正陆续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