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18日

一切缘于爱

——刘效东文艺作品集《让爱回家》序

本文字数:3481

◆曹学林

 

 

刘效东出版第二部文艺作品集《让爱回家》,他找到我,请我写个序。我不好推辞,也似乎觉得,应该为他说几句,因而也就勉力为之了。

刘效东现任姜堰文化馆党支部书记,而我,曾在文化馆馆长、书记的位置上工作了十年;刘效东曾在姜堰扬剧团担任演员,而我,也在扬剧团主持工作达四年之久;刘效东还曾在白米文化站任过副站长,而白米文化站是我投身文化事业的起步之地。刘效东1988年从阜宁考入姜堰扬剧团,历任剧团演出队队长、白米文化站副站长、文化馆副馆长、文化局文艺科长、文化馆馆长,至今在姜堰文化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年,而我从1985年走上文化工作岗位开始,也是先后在文化站、扬剧团、文化馆、文化局工作,直至2016年在文广新局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也奉献了三十多个春秋。都是以文化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终身所爱,我俩的经历何其相似!这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缘分!

以我对刘效东的了解,他天生就是一个干文化的料。他出生于盐城阜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四个姐姐、两个哥哥,是家里的“老果儿”,最得父母和全家人宠爱。但贫穷的家庭没能给他富足的物质享受,就是曾经打过游击、当过游击队指导员,后又担任过村贫协主任、也算是个老革命的父亲,也没能带给他一点特殊的优待。然而,让童年的刘效东倍感幸运和快乐的是,他生活的家庭是一个文艺之家:家庭成员个个会唱,哥哥、嫂嫂、姐姐都是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员,父亲还担任宣传队队长,家里有二胡、有笛子,他的身体里早就埋下了艺术的基因。很小的时候,他就跟在哥哥后面学着拉、学着吹,尤其着迷画画,学什么会什么。宣传队缺个小角色,他就主动粉墨登场,后来自己也成了村文艺宣传队的骨干。18岁考入乡办淮剧团,不为拿钱,只为学戏。父亲其实是不希望小儿子走上唱戏道路的,他知道唱戏太苦了。然而当两年后,县文化馆淮剧团长找上门来,提出要他去唱戏后;当1988年,得知泰县扬剧团招收演员,他以自己的实力一举考上后,父亲知道,儿子这辈子跟戏结上缘了。刘效东本人却未必知道,这辈子他选择的是一个外表光鲜、内里却极为艰辛的人生之途。但这是他的选择,吃多大的苦,遭多大的难,他都无怨无悔,一切缘于爱。

进入姜堰扬剧团后,凭着从小打下的表演功底和两段淮剧团演员历练,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钻研,很快,刘效东的表演才能就得到了领导和前辈的认可,成为剧团的骨干演员,在剧团人才青黄不接的当口,担起了演出的大梁。尽管不是科班出身,但其唱念做打一点不输那些从科班出来的人。除了在古装戏中扮演了多个重要角色外,在我供职剧团的几年中,他先后主演了《儿大不由爹》《苏中女杰》等现代戏。因在《苏中女杰》中成功扮演反角还乡团狗腿子“二猴”,获得1992年扬州市专业剧团新作调演个人优秀表演奖。看过该戏的人都说,他把“二猴”演活了。在戏剧陷入低谷,剧团不得不实行戏剧歌舞两条腿走路时,他主动挑起歌舞演出队队长的担子,除负责做好全团演出业务工作外,还精心编排、演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小品、歌舞节目,显示出多方面综合性的艺术才华。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逐步在小品、曲艺的创作、编导方面崭露头角。

进入白米文化站和姜堰文化馆工作后,群众文化为他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相比于剧团的专业性,群众文化要求从业者具有更广泛的才能,从事艺术辅导工作,不仅自己能演会唱,还要能把群众教会;不仅能移植一些现成的节目,还要能根据需要,创作具有本地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作品;不仅能搞“下里巴人”,还要能搞“阳春白雪”,在群众性中体现出专业性。但这些难不倒刘效东。他从大队宣传队起步,实际上就是群众文化出身,又经过十几年专业剧团的锤炼,学得较为扎实的表演技能,对艺术、对文化又充满一腔挚爱,因而,跻身群众文化领域后,他如鱼得水,加之善于学习钻研,根据自身的弱项,不断增加营养、加强进补,先后参加扬州大学大专班学习,获得扬州大学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大专学历,参加南京大学戏剧编导研究生班学习,获得研究生结业证书。凭着他的天资、悟性、刻苦、勤奋,很快成为姜堰文化界集编、导、演于一身、能够独当一面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人才。

在群众文化岗位上,包括担任文化馆副馆长、馆长、局文艺科科长期间,刘效东在文艺演出、辅导、创作、编导、送文艺下乡等方面流了多少汗水、付出多少心血,取得了多少成绩,领导、同事、朋友和观看过他节目的群众,可以说有目共睹,不需多言,亦可说是他的分内之责。值得一说乃至应该大加褒扬的,他是泰州文化系统获得省“五星工程奖”最多的个人:2003年,由他主演的小扬剧《卖菜》、参演的男声表演唱《溱潼窑工号子》,双双获得第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2006年,由他主演的小品《抬杠》,获得第七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铜奖;2012年,由他主演的小品《那一抹晚霞》,获得第十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铜奖;2015年,由他编剧、主演的小品《我的地盘我做主》,获得第十一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银奖;2020年,由他编剧、主演的小品《让爱回家》,获得第十四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须知,“五星工程奖”是江苏省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每届全省多少群众文化界的精英人才在角逐那有限的几块奖牌。特别是评奖改革、奖项收缩、不再设金银铜奖,全省戏剧小品类只设十个奖项后,要想在“五星工程奖”的竞技舞台上摘取一块奖牌,更是谈何容易!而刘效东一人竟六摘奖牌,堪称凤毛麟角,足可见他在群众文艺创作、编导、表演领域所达到的高度,他为姜堰文化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至于他创作、策划的节目连续三年在泰州市新创节目调演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连续十几年参与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开幕式节目策划、编导和组织实施;连续近十年牵头组织“激情三水”演出数百场,打造三水文化品牌,可以说都创造了姜堰文化的精彩华章。这些成果怎么得来的?无他,一切缘于爱。

有爱,就会产生激情、蓄积力量,就会乐于耕耘、甘于奉献,就会舍得吃苦、舍得拼命,就会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而耕耘了,奉献了,就会有收获。刘效东多年的耕耘、奉献同样得到了收获。除获得了那一个个奖牌、证书外,组织上还给予了他许多的荣誉,他被提拔担任区文联副主席,荣获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推选为泰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当选姜堰区政协委员,多次被表彰为文化系统和泰州市“三下乡”先进个人。

刘效东的收获还体现在这本厚厚的文艺作品集《让爱回家》中,这是更为难得的。刘效东于2010年6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曲艺小品集《您听我说》。时隔十多年,他又拿出了这本沉甸甸的集子。收入集中的作品,凡45篇,包括曲艺9篇、小品20篇、情景剧12篇、微电影4篇,都是他在从事群众文化事业、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的用心用情之作,都是从脚下的土地里长出的散发泥土芬芳的群众文艺之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从中可见,刘效东从事创作编导服务的面之广,对各种文艺表演形式掌握之娴熟。《让爱回家》《爱的传递》《我想叫您一声妈》《无私的爱》《情义无价》《温暖》《让我帮帮您》《用爱点燃希望》《一诺千金》《母爱如歌》《爱心永恒》……只要看看这些题目,就可以感受到刘效东作品洋溢着的暖暖的爱、浓浓的情,激荡于字里行间的是爱与美的主旋律。可以说,每一篇都贴近老百姓心坎,深受老百姓喜欢。尽管单篇来看,都是小型作品,但尺幅之中有柴米油盐、酸甜苦辣,方寸之上有流水波涛、风云变幻,连缀起来就是一幅生活的长卷、时代的大戏。我觉得,这样的作品的出版,在新时代大力倡导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背景下,其意义更为巨大,值得大力宣传,值得向社会大力推介。

与刘效东相遇、相识并一同工作几十年,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俩的缘分。我感谢他在我任职期间,对我工作的支持,我更感谢他为姜堰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哪怕遭遇挫折、委屈、误解甚或痛苦、悲伤,但始终坚忍不拔,不言输、不言败,不被生活的曲折和人生的苦难所打垮的铁骨意志和敬业精神,令我敬佩。他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一切更是缘于爱。因为有爱,生活就会永远充满希望。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她,一切都将变成黑暗!”刘效东的成功,缘于爱;刘效东的心愿,呼唤爱。刘效东将这本书定名为《让爱回家》,虽是选自一篇获奖作品篇名,但我想,他是要借此表达心中的感恩,感恩他的家人,感恩他的朋友,感恩他的老师,感恩他今生与戏剧、与文化结缘,感恩姜堰这方水土为他提供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让爱回“家”,让“家”充满爱,让爱照亮每个人的生命,这是他作品的主题,也是他的心愿,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愿望。

谨此为序,祝贺刘效东《让爱回家》出版!

 

壬寅小雪,三水自在斋

 

刘效东(右)的演出照

 

刘效东为获奖小演员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