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06日
《泰县烈士英名录》上的三名僧姓烈士
本文字数:1515
◆钱俊
钱俊供图
《泰县烈士英名录》为《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泰县卷)》的简称,该书共收录了1928名泰县籍烈士的基本信息,其中有3名烈士是僧姓,他们曾经当过和尚,名字分别是:僧观道、僧继传(才)、僧悟知(芝)。
这里的“僧”是法姓,不是俗姓。社会上也有人姓僧,但他们不是和尚,事实上只有和尚庙里的姓僧的人才是和尚。从严格意义上讲,僧观道、僧继传、僧悟知牺牲的时候,他们的身份已经不是僧抗大队成员,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的战士,所以他们都应该恢复俗姓。
很遗憾,由于僧观道的档案袋里只有薄薄的一张纸——“换发、补发《革命烈士证明书》登记表”,表格里没有提到他的俗姓,而且备注里面写着“无直系亲属及旁系亲属”字样。僧观道生于1927年,1945年参加革命,是江都独立团战士,1947年在双烈棺材沟因为参加战斗而牺牲,牺牲时年仅20岁,牺牲后的安葬地点在原泰县里华公社(现为泰州市海陵区华港镇)双烈大队。有关僧观道的信息仅有这些。
较于僧观道,僧继传的档案袋里的内容较为丰富,其中有光荣纪念证存根1件,证明调查材料18件,换发烈属证登记表2件。从这些材料可以得知,烈士俗名窦蛇根,1928年出生在泰州大冯乡东桑庄,母亲窦李氏是个瞎子。因为家庭生活困难,1941年窦蛇根经本村和尚僧本真介绍,来到港口区管仓乡玄帝庙做小和尚,拜僧静慈为师,并得赐名僧继传。1945年叶甸区成立僧抗大队,僧继传2月份参加了僧抗大队,随部队转战于里下河地区,同年11月在茅山牺牲,牺牲时年仅18岁。1950年10月14日,苏北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向僧静慈发放了《烈属证》。1957年12月27日,窦李氏和僧静慈共同领取了抚恤金180元,其中窦李氏领99元,僧静慈领81元。
和僧继传一样,僧悟知也是叶甸区僧抗大队的战士。他俗姓贾,但不知道叫贾什么,他在弟兄四个当中排行老五,老大叫贾万和、老二叫贾万怡,老三叫贾卫国,老四和老五都是和尚,也都没有名字。僧悟知1926年出生于泰州东乡十里铺,幼年失父,9岁时就被送到原叶甸南陈庄秀水庵(现姜堰区俞垛镇南野村)当和尚,16岁参加僧抗大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后,僧抗大队完成了历史使命,一部分和尚回到了各自的寺庙,可是僧悟知没有回到秀水庵,而是脱掉袈裟,跟着副队长巨川继续革命,成为溱潼武工队的一名优秀战士,两年后牺牲在兴化从柏村(档案上写作“从柏林”),时年21岁。僧悟知的师公叫僧安禅,他听到僧悟知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伤,亲自雇船北上,下定决心寻找并迎回徒孙的棺材,结果在界河庄遭遇敌人,僧安禅为防万一,处理掉了我方部队开具的证明,最后无功而返。回到秀水庵之后,僧安禅连夜安排人赶到十里铺的贾家报丧,贾母得信后很快赶到秀水庵,贾母一直哭。僧安禅一边超度亡灵一边安慰贾母,他说,悟知是为国为人民牺牲的,死得光荣……说着说着自己也哭个不停。1952年,人民政府向僧安禅发放了烈属证和150元抚恤金。“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以僧安禅系地主家庭出身为由,逼他交出烈属证,他将烈属证藏在经本里,结果被红卫兵把经本抄去,连同里面的烈属证拿在南陈小学烧毁。1983年5月2日,僧了慈(僧安禅的徒弟、僧悟知的师傅)提交了补发烈属证的申请,泰县民政局予以支持。
僧人的任务是吃斋念佛,而不是上马杀敌。阅读《泰县烈士英名录》之前,我曾发表感慨:“既然都当了和尚了,就属于出世的人,干嘛还掺和人世间的打打杀杀?”认真阅读了《泰县烈士英名录》之后我逐渐明白了,僧道观、僧继传、僧悟知做和尚都不是出于本人或父母的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填饱肚子,实属受贫穷、饥饿逼迫所致,因此他们的入世抗争行为和出世修道行为一样,都是被动的,就是说有些被逼上梁山的意思。据说,无论是玄帝庙的老和尚还是秀水庵的老和尚,他们一开始的时候都不同意小和尚参军打仗,可是由于多年的战争蹂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后来庙里连粮食也没有了,他们只好默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