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2月30日
我的老家潘家舍
本文字数:1306
◆潘福平
我所在的村组是苏中平原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潘家舍。
一座桥将老舍一分为二。河东住着24户人家,河西住着10户。
解放前的潘家舍地势高突,是整个庄台的最高处。1931年夏季的那场特大水灾,周围所有的农田都被淹没,唯独潘家舍的住户一家都没被淹,父亲常常引以为豪。
1946年的那个冬夜,河东老庙里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的革命斗争故事。在庙里为民兵武工队放哨的人暴露了,夏继珍、王大吉、王大旺3名游击队队员惨遭杀害(后来他们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潘家舍走出了一批赵国法那样的有为青年,他们在革命最艰难的时期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黑暗终究过去,革命迎来曙光。红旗插上了潘家舍。新生的潘家舍人翻身做了主人。在党的领导下,斗地主,分田地。从农业合作社步入长达几十年的人民公社化。
庄台前的南大河清澈的河水,由西向东静静地流淌,机帆船突突的响声常常惊动河边的飞鸟。大人们在河里罱泥、取鱼摸虾。连接小河东西两岸的小木桥,是我和儿时玩伴常蹦跶的地方。水乡的孩童最喜欢的就是玩水,人人会游泳,个个会打水仗。我和小伙伴们从小木桥上纵身一跃,一个猛子扎进河里,再从水里爬上岸,走到桥上继续往河里跳跃,谁跳的次数多、谁在水里闭气的时间长,谁就是赢家。
人民公社实行集体化劳动,社员们的生活慢慢得到改善。潘家舍一穷二白的面貌逐渐有所改变,过去的土墼墙、茅草棚换成了砖墙瓦屋;小五架换成了七架梁。老舍上的人也走出庄台,走向外面的世界。舍上前前后后有好几个男儿参军,毅然报效国防;女孩子也择个好人家远走他乡,追求自己的幸福。
人民公社时期,我记忆深刻的是每年冬季大兴水利,挑河挖沟,开挖小沤塘,耥渣挖墒,整修水渠。父亲曾连续三年没有回家,冒着严寒,日日夜夜奋斗在江都水利工程上。这也是父亲后半生常常拿出来炫耀的事情。
我亲眼所见的潘家舍西大河疏浚工程至今还历历在目。
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大冬天,西大河南北筑坝截流,绵延十几公里,洪林公社西北片所有生产队的社员都参加了西大河的疏浚工程。在凛冽的寒风中,社员们用铁锹,将河泥一锹一锹挖起来,装在担子里,一担一担挑在肩上,迈着坚实的步伐,沿着一级级临时挖的“蹬脚儿”向河岸攀登。号子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鲜红的旗帜插满了西大河,迎风飘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涌现。潘家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紧随时代的步伐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他们不单单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我也成了这拨弄潮儿当中的一员,走进了魔都上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幸福永远属于那些奋斗者。潘家舍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我曾以姜堰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记者的身份写下《三幢楼房下》的通讯,详细报道潘家舍34户人家艰苦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造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如今的潘家舍楼房林立,34户人家22户坐拥楼房,20户人家在上海、南京、常州、泰州以及姜堰城区购买了商品房,24户人家拥有家用小汽车34辆,过上了早就向往的城市生活。
今天的潘家舍前后两排人家,中间从东到西的水泥道路宽了,平坦了。河东河西的小木桥早就不见了,宽阔的水泥桥连接着东西两岸,也牵着整个潘家舍人走出庄台,走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