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26日
秋冬季节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对话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石志祥
本报记者 鲁敏
本文字数:1513
专家档案
姓名:石志祥
职务: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专长:擅长危重症疾病的救治,在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中毒、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
成就:近年来,他在省级以上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
秋冬季节是重症医学科收治病例占比最多的季节,每到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例数均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居各种死因首位,即使有意外幸存者,大都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秋冬季节如何做好预防保护措施,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安心过秋冬呢?日前记者采访了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石志祥,请他谈谈相关知识。
记者: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病因有哪些?
石志祥: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1.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2.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3.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4.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液粘稠、吸烟、血管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酗酒、糖尿病、肥胖、种族遗传等。
记者: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石志祥: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发绀、晕厥、咳嗽咯血、虚弱、嗳气、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等。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意识障碍、头痛或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
记者:心脑血管疾病为何在秋冬季节易发病呢??
石志祥:心脑血管疾病在秋冬季节易发病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血管收缩: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管内壁形成许多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管腔变细、变狭引起心脑供血不足。2.血液黏度升高:秋冬季节天气干燥,而呼吸会消耗大量水分,导致血液黏稠度过高,引起血液流通不畅,血管堵塞。3.内外温差大:秋冬季节室内室外温差较大,尤其是冬季。温差若在15℃以上,血管就会剧烈收缩,使血管壁上附着的斑块脱落。斑块随血液流到狭窄的地方就容易堵塞血管。
记者:请问中老年人在秋冬季节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呢?
石志祥:1.秋冬季节慎早锻炼:早上气温较低,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建议天冷时减少外出晨练,最好待气温上升后再外出锻炼,或者以室内运动为主。
2.避免强烈运动:强烈运动易发生心脑血管供血供氧不足,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对于久坐不动的上班族来说,要间断地进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避免心脑血管疾病。
3.清淡饮食,饮食不宜过饱:要低盐、低油、低糖的清淡饮食。饮食过饱易造成肥胖、肠胃疾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控制血压:秋冬季节血压往往会升高,很容易造成冠动脉循环障碍而发生心梗或由于血压过高引起脑出血,所以要经常测血压,遵医嘱调整用药,维持血压稳定。
5.预防感冒:要注意防寒保暖,增强机体抵抗力,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6.保持大小便通畅,适量饮水,控制情绪,生活规律,保证睡眠。
7.定期体检,戒烟戒酒,保持乐观心态,不要长时间下棋、打牌。有一些不典型症状要注意,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腹痛、呕吐等,一旦出现要及时就医,这些很可能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