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26日
妙手勇担当 仁心杏林暖
——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护人员48小时抢救患者纪实
本报通讯员 黄平
本文字数:1230
日前,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用崇高的医德、无私的担当,抢救了一名急症患者,诠释了人间大爱,践行了“医者父母心”,令患者及其家属十分感动。
9月29日上午8点,一位患者因腹胀疼痛,来到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医生陈小云见状初步检查,立即使用“黄单”收治入院。随后进行核酸检测,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院手续,入住内科病房。
10点30分左右,病房杨医生对患者问诊后进行CT检查。中午近12点,病房杨医生请副主任医师、普外科副主任周涛进行会诊。周涛仔细看了患者资料后,提出判断并提议把患者转到外科治疗。
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下午4点多,患者被转入外科病房。周涛接手后立刻进行检查,为了减轻患者当时痛苦,他及时安排护士对患者进行灌肠排便、通气处理。晚上近10点,周涛来到病房,听到护士汇报灌肠效果不理想后,就破例自己动手进行二次灌肠操作。同时跟患者家属讨论治疗方案,说明当务之急是减轻患者痛苦,清除肠道粪便,然后进行下一步的治疗。直到深夜11点多,他才离开医院办公室。
9月30日上午7点,周涛就到病房询问患者情况,并再次让护士对患者进行灌肠排便通气。可是事违人愿,效果仍不理想,患者表情痛苦。8:30,周涛从“术后”更有利患者康复的角度考虑,就和消化科马茂源主任讨论给患者做“插管排便通气手术”的方案,并约请马主任等医生一起完成该方案,以尽快缓解患者痛苦,防止肠道破裂。“手术”从上午开始连续进行,时间长达5个小时,难度之大在场医生也从未遇到过。下午4点多,在护士长徐云风的积极配合下,使用“多种”方法终于把插管“布置”到位,患者大便沿着管子慢慢流出,患者家属松了一口气。晚上,患者感觉肚子“舒服”了一些。10点多,累了一天的周涛查完病房后回家休息。
10月1日零点,患者腹部又剧烈疼痛、面色苍白,值班护士和医生立即报告给刚进入梦乡的周涛。病情就是命令,周涛火速赶到病房,判断病情、制定抢救方案、拍板立马“手术”!凌晨1点20分,周涛在跟患者家属说明情况和急需手术必要性的同时,着手布置术前的准备工作。而患者家属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本能地对“签字”迟疑了,此时的周涛沉着、冷静,给予了家属在《告知书》上签字的勇气。如果不是周涛那充满让人信赖的目光,家属颤抖的手根本无法签那个“字”!
凌晨1点40分,患者疼得不行,被紧急送入手术室。此刻,医院一片安静,患者家属难熬地守候在手术室的门外。周涛冒着极大的风险、顶着心理和生理的巨大压力在手术台又“工作”了3个多小时。凌晨4点48分,医生通过手术室的“交流间”让家属看了切除的带有肿块状的一段病肠。早晨5点多,周涛从手术室出来安慰患者家属:“放心!患者还好,等麻醉醒了,你接一下吧,我先回去了。”就这样,一位壮年汉子的背影在跌跌撞撞的步履中进了电梯。上午8点,周涛医生及团队的身影又出现在患者床前。
目前,患者术后情况良好,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正逐渐康复……
不忘初心献大爱,悬壶济世人间情。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视生命高于一切,用心用情为患者服务,是社会正能量在人们身边鲜活的体现,奏响了良好医患关系的新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