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09日
高产量·高质量·高回报
□兴姜之堰
本文字数:1045
又是一年秋收季,蛙鸣稻香里,耳畔回响着“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一句话:“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
袁隆平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此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增产1亿吨以上。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相继实现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高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非常重要,而高质量是追求改善的发展要求。对此,袁隆平强调,不可能为了高质量而牺牲生产。为了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应高产优质1200公斤。他说,过去高产量和高质量被认为是一个矛盾,“高质量不是高产量,而高产量不是高质量”。此观点需要更正。“高产量和高质量,我们做到了,我们可以做到!”他说,通过科技攻关,我国粮食种植实现了既高产又优质。
乔羽是一位著名词作家,不光产量高,而且质量高。从为少年儿童所写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到为银发一族创作的《夕阳红》;从为祖国而抒怀的《我的祖国》《爱我中华》,到传唱春晚舞台的《难忘今宵》《思念》;从当年火爆荧屏的《说聊斋》《牡丹之歌》,到现在依然回响耳畔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集高产量与高质量于一身,这样的作家、诗人想不成为“泰斗”都难。
这背后,是一般人难以看见的艰辛付出和长期积累。在为电影《上甘岭》写歌时,他不愿落入俗套,结果生生把自己逼上了“绝路”。直到有一天,在篮球场散步时遇雨,他有感于眼前一群少年在水沟里放草船的景象,于是挥笔写下“一条大河波浪宽”……
有人总结,乔羽的成功来自于他永葆爱国之心、热情拥抱时代。是的,他在歌词创作领域能取得同时代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就,有赖于他站位高、格局大,始终与人民息息相通、与土地根脉相连。他矢志创造高产高质的精神食粮,为后来者作出生动示范,为祖国和人民作出高回报,众多优秀歌曲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许多歌词、意象和情愫镌刻进几代人的记忆。
袁隆平将毕生精力用在水稻育种事业上,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多次畅谈两个梦想,除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禾下乘凉梦”。他还寄语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是为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