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5日

种田致富,过上体面生活

本报记者 黄文婧 特约记者 沈祥星 整理

本文字数:833

人物:姜井贤

身份:家庭农场主

 

姜井贤(左一)向专家请教农业知识

 

我叫姜井贤,今年50岁。2012年,我区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个人承包农田、成立家庭农场。我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承包120亩田地,创立井贤家庭农场。

种田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虽然一直从事为农服务相关工作,但我没有种过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区农业农村局聘请农业专家进驻农场手把手指导我,还定期培训农业知识,帮助我们提升种植水平,尽可能使粮食颗粒归仓。此后,我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变为集种植与科研为一体的新型农场,扬州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常驻我的农场开展实验。我也借机向他们请教农业知识,在他们指导下发展得越来越好。

正当我对未来充满期待时,市场却给了我沉重一击。2016年,我种植的粮食大多滞销在仓库内。我求助区农业农村局,他们提出“优质优价”方案,帮我走出困境。我在政府建议下,改变种植品种,改种受市场追捧的918、强劲麦等品种。政府为解除我的后顾之忧,按高于市场价0.2元/公斤的价格收取大米、小麦,全方位为我兜底,让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在农业资金上,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为了让农场主放宽心扩大经营,政府以贴息方式鼓励我们向银行贷款,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有这样的坚强后盾,我从最初承包的120亩扩大到如今的538亩,年收入从最初6万元到如今的30万元,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我打心眼儿里感谢政府。

今年是我种田的第10个年头。回想这些年种田的日子,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10年前,大家觉得只有外出打工才有出路,但现在,在农村种田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现在,我在专家指导下积极应用药肥双减和精确定量栽培新技术,使化肥用量下降20%左右、农药用量下降15%以上、产量提高10%左右,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我通过高科技发展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而且农场综合收益比以前提高20%左右。

如今种田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年轻人,政府给的政策好,年轻人返乡种田成为一种新趋势。我感受到种地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我们这些种植大户奋力迈步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