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5日

横亘姜堰的北宋范公堤

本文字数:3625

◆徐杰东

 

泰东河从泰州到东台绵延120里,横穿姜堰的淤溪、俞垛、溱潼等镇。泰东河旧称运盐河,是古代把东台盐场生产的海盐运往泰州的主要河道之一。明代泰州盐官杨澄为方便运盐,沿泰东河(西岸、北岸)筑堤一条,史称杨公堤。杨公堤的前身是北宋范公堤。

 

杨公堤的前身就是范公堤

 

据《嘉庆东台县志》记载:“杨公堤,一名杨公堰,自县治西溪至泰州鱼行庄,亘百二十里,为运盐河之捍堰。”至少有五种古代文献资料可以说明,“运盐河之捍堰”是在北宋范公堤的基础上修建的。

①总理两淮漕河都御史张瓒曾为杨澄撰《杨公堰记》:“……今范公之堤没毁久矣!幸公续范之功,使我泰州之民永赖,敢请名其堤曰杨公堤。君辞逊不许……”

②当年大堤修成后,杨澄写了《泰堤成作》:“千里禾麻伴草莱,范公厥后又成灾。疏陈丹陛民愁活,令下寒崖春意回。万丈巨鳌从地起,一条周道自天开。方来同志志同守,绝胜庭栽王氏槐。”“范公厥后又成灾”是说当年范文正公挖成捍海堰后,如今又灾难深重。

③清乾隆年间,王又朴“署泰运倅二载”,“往来于秦潼淤溪上下一百二十里湖泊中,目睹客舟遭风沉溺”“慨然思欲筑堤”。大堤修成以后,王又朴作《泰州纤堤说略》一书。书中记载了友人“宪普公”赠王又朴的《海陵纤堤落成志喜》诗:“浩渺烟云水一方,金堤屹立障汪洋。千樯利涉功推范,万灶欢腾迹继杨。前度悬帆盘曲折,此来飞挽倚平康。知君夙抱澄清志,潇洒江湖计庙堂。”盛赞范仲淹、杨澄修筑堰堤的功绩。

④陈宏谋为王又朴作《修杨公堰碑记》:“宋范文正公监泰州西溪盐仓,筑捍海堰延袤六百里……名曰范公堤。……旧亦有堤,西抵州城,广一百二十里。明时御史杨君澄,会为重修,亦名曰杨公堰。”当年御史杨澄重修范公堤,所以“亦名曰杨公堰”。

⑤清康发祥的《海陵竹枝词》云:“海陵东去范公堤,垂柳垂杨一剪齐。”指明海陵东去、横亘姜堰的就是当年的范公堤。作为古“海陵八景”之一的“范堤烟柳”景色十分秀丽。

 

范公堤起自海陵城旁

 

范公堤修建距今将近1000年。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监泰州西溪(今属盐城东台)盐仓,距今1001年了。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目睹沿海居民的深重灾难,向上司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泰州知州张纶建议,以常丰堰为基础再修捍海堤。张纶支持范仲淹,上书宋仁宗,以仲淹任泰州兴化县令,主持修筑海堤。天圣六年(1028),堤堰筑成

据泰州万历《西溪镇志》记载:“范文正公任兴化县令尹。二年,遂兴斯役,起海陵东新城乡虎墩,越小淘浦以进。”东台县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从泰州分出的,此前西溪为泰州(海陵)辖下的古镇。“起海陵东新城乡虎墩,越小淘浦以进”。明朝泰州有招贤乡、东西乡、永吉乡、蒲津乡、宁海乡,并没有新城乡。古汉语中“鄉”(“乡”的繁体字)和“嚮”(“向”的繁体字)是通假字,意思是朝向,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起自海陵东新城,朝向虎墩,又过小淘浦而进。

《嘉庆东台县志》援引《晏溪志》的记载:“纶陈其事,请以仲淹任兴化县令。二年,遂兴斯役。自海陵东新城至虎墩(即今小海),越小淘浦(即今安丰)以南。”《晏溪志》又名《泰州西溪志》,今已不存。但《嘉庆东台县志》和万历《西溪镇志》都大量引用《晏溪志》的记述。《晏溪志》的成书要早于万历《西溪镇志》,更有学者认为它是南宋末年所著的泰州“乡镇”志书。

以上两段记载表明:范公堤起自海陵新城。

新城在泰州名气很大。早在南宋理宗端平(1234~1236)年间,州守许堪在州北五里湖荡中修筑堡城一座,此新城之始也。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五月,张士诚入泰州,曾设义兵元帅府及州治于此。后张士诚被常遇春战败,新城毁于战火。此后有百姓集中居住此地,仍呼“新城”。清代邑人储树人(碧山)诗云:“北门直北顺街行,七里鱼行可计程。旧日女墙无觅处,至今人尚说新城。”至本世纪初村镇合并,新城社区合并到海陵区城北街道渔行社区。

这两段记述中,范公堤还出现了“虎墩”和“小淘浦”两个端点,连同“新城”,为什么范公堤有三个端点?北宋的范公堤分为两部分。

 

 

北宋范公堤分为两部分

 

范公堤又称“天圣泰州捍海堰”。当年范仲淹和泰州知州张纶一起修建海堤的主要目的是抵御海潮,护卫堤内农灶。另一个目的是挖堤取土、整治疏浚,形成两条复堆河,以便运输海盐。一条是串场河,串通东台海边的草堰、小海、丁溪、何垛、西溪、梁垛、安丰等盐场;一条是泰东河,连接东台和泰州,以便海盐运往泰州和销向全国。

范公堤的第一部分是从虎墩(旧小海场)到小淘浦(安丰场)以南、与富安场交界处。这一段捍海堰在串场河东岸,相当于老204国道,长约60华里。据《嘉庆东台县志》记载:“虎墩,在县治西北六十八里旧小海场。范文正公筑捍海堰起自虎墩,即此地,载《泰州志》。”旧小海场原属东台县,今在盐城市大丰区草堰镇以南。“小淘浦”即今东台市安丰镇,汉初以煮盐入史,南宋设“小淘”盐场,元代名“安丰”盐课司。明清以盐名市而赋甲淮南中十场。

范公堤的第二部分是沿泰东河(西岸、北岸)的“运盐河之捍堰”,这段范公堤从海陵新城到东台场与范公堤第一部分相连,约110里。

1990年,著名学者张文彩出版了《中国海塘工程简史》一书并证得出结论:“……新筑捍海堰,起海陵东新城,至虎墩(今大丰县西南小海场)。越小淘浦(今东台县安丰镇)以南。”张认为北宋范公堤起自“海陵新城”的观点,得到盐城师范学院原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地理学教授凌申的支持(详见凌的论文《历史时期江苏古海塘的修筑及演变》)。

古有《西溪镇志》和《嘉庆东台县志》援引《晏溪志》的记载,今有张文彩和凌申的考证,北宋范公堤从东台到新城横穿姜堰大地的结论毋庸置疑。

 

范公堤真正南端在“景庄”

 

范仲淹沿泰东河修建“运盐河之捍堰”,其南端并非海陵新城,而是向西南延伸,途经灵济庙,到泰州西城门外的“景庄”(今海陵区任景社区),进入老“通扬运河”。

明朝成化年间,张瓒《杨公堤记》有记载:“唯我泰州之堰,延袤120里,西自灵济庙起,迤东直抵西溪巡检司,接连东台十二盐课司。”灵济庙即泰州龙王庙,在新城西南方向3里。《万历泰州志》亦有记载“杨公堤,州治东北,起灵济庙,下迤至西溪。”这些都说明北宋范公堤是向西南延伸的。

早在南宋末期,王应麟(1223~1296年)在他的《玉海》中记载:“纶请身自董役,兼领海陵郡。五年六月辛卯,从之。筑堰自小海寨,东南至景庄一百八十里,于运河置闸纳潮水以通漕。”

泰东河古称晏溪河、西溪(见《嘉庆大清一统志·扬州府志》),是一条古老的运盐河。《东台地名志》记载:泰东河最早开发于汉代,为运盐河,继则为宋。范仲淹挖堤取土、整治疏浚泰东河一直向南到达海陵“景庄”进入老通扬运河,从而运往全国各地。据《宋史·徐的传》记载:范仲淹之后不久,淮南、江浙荆湖发运副使徐的(字公准)“复治泰州西溪河,发积盐”。

为什么后来多数人认为泰东河(范公堤)起于海陵新城?因为新城到景庄的运盐河,在明朝初年改道,从稻河、草河翻坝入西城河,而后进入老通扬运河。

泰州建城之初,城河还不到4米宽。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泰州通判马尚将城河拓至深约4米、宽约15米。宋宝庆三年(1227年)知州陈垓大挖城河,才将其拓宽到61米。宋端平四年(1234)再次整治城河,使城河的宽和深比原来增加了一倍,西城河才具备了大型运输功能,这是在范仲淹筑堰治水以后的200多年。此时还不足以让“新城到景庄段运盐河”改道西城河(两者相距约1里路)。

泰州城河南接长江水系,北连淮河水系,两者水位落差约为0.8米。元朝之前,长江水从瓜洲经古运河到扬州茱萸湾,再向东至泰州时,需经弯曲的80公里水路。流进泰州城河的长江水,水位与淮河相差不多,几乎不影响从泰州里下河向南的船只通行。

 

 

真正使“新城到景庄段运盐河”改道的原因是一场战争。

元朝末年的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部将徐达攻打泰州时,为了“借水路速达泰州”,自长江口开通济川河,直抵泰州南门。原先80公里的水路行程缩减为13.5公里,明军运兵速度提高了,但长江和淮河很大的水位差,不仅造成里下河地区经常受淹,而且对水上交通带来极大不便。

徐达攻克泰州城后,把泰州城河拓宽到161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开始治水修坝,在泰州护城河北岸的稻河、草河及城河东岸的老东河上分别筑起西坝、东坝和鲍坝。为了堵住长江水从通扬运河倾泻下河,必须在多处筑坝,不然这三个大坝就形同虚设。任景(村南)的运盐河上也筑起大坝,同时修筑的,城南有济川坝,城北有黄龙坝,西边有九里沟坝(有涵闸)、张家坝等。

诸河坝建成后,来往客货船特别是运盐船改从稻河、草河翻坝,换船续行,然后通过西城河进入(老)通扬运河(清咸丰以后,从南官河去口岸,入长江向西),然后运往全国各地。

于是“新城到景庄段运盐河”不再通航,以致荒废。六百年来,沿河的范公堤也逐渐倒塌并湮没于历史长河。

南宋王应麟把景庄记载为“小海寨东南”是他的失误,因为“景庄”在“小海寨”西南。古代文献中的方位经常发生错误,例如,《万历泰州志》这样记载:“郭栾潭,州治东北十八里港口市”。港口明明在泰州州城正北方;《民国泰县志稿》是记载是:“桑家湾,在港口镇东南”,事实上桑家湾在距港口镇3里的正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