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17日

人为什么要老?

□任远

本文字数:3265

若要问,人为什么要老,那是因为老了才知道身体重要。

子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岁一过,暮霭沉沉楚天阔,人生大彻大悟:神马都是浮云,健康最重要。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原本赤条条地来,还是赤条条地走。六十岁,入秋啦!人过了六十,地心引力开始发威,衰老氧化开始加速:一头白发不得不染,眼角鱼尾纹开始龟裂延伸,眼睑开始垂成眼袋,一身润肤开始松弛懈怠。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矮的那个木板之长短。一个人的寿命,则取决于报废最早的那个系统。所以,我们老了要关照好身体的每个系统。我们身体的健康决于各个系统(组织和器官)工作质量;我们的寿命取决于各个系统使用寿命,而各系统使用寿命则取决于它们的衰老速度。

人的身体是由大约60万亿个细胞构成的。上了年纪后,制造新细胞的能力会逐渐减弱,旧细胞则会增加。这就是老化的原因。老化加剧,皱纹会增加,牙齿会脱落,变得容易得病,身体的功能停滞。然而,脑细胞是永远不会被更新的。从我们一出生,它们就在不停地死亡,直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还会有70%的脑细胞从来没有用过。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一定要让脑袋动起来,专注做一些事情,学习跳舞啊、拍照啊等等,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哦!脑袋一忙,就没时间想杂七杂八的事儿,这样烦恼少了,快乐多了;忧愁少了,笑容多了;悲伤少了,幸福多了。

老了才知道所学知识太少。

春节期间,人们拜年贺岁时,都习惯地说:“新春快乐!”春天究竟从哪一天开始呢?“大年初一”是不是春天的第一天呢?立春之日是不是春天的第一天呢?

此时,从北京到上海、武汉、成都,从黑龙江、黄河到长江一线,许多地方(昼夜)平均气温还在摄氏零度左右甚至更低,大人小孩还穿着“冬衣”呢!如果春节在公历1月初到来,那么这早到的“春节”还不如说是“隆冬节”呢。看来所谓“新春”只不过是“心春”也就是心里温暖的感觉吧。

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常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日“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并把阴历1、2、3月视为春季。其实,“立春”正值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在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

立春,俗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者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其寓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昔时有“立春大于年”一说。可见,在中国民俗中,对立春节气高度重视。过了立春,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农谚云,“立春一日,水暖三分”“春江水暖鸭先知”“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开始呈现春意。

在天文气候学上则以春分(3月21日前后)作为“春天”的开始。当“候”(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10℃以上时为春始;升到22℃以上为夏始;下降到22℃以下为秋始;降到10℃为冬始。如此划分的四季,较适合农、林、牧业和养殖等与生物有关行业的需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对养生保健也大有好处。气象上为便于统计分析比较,称3至5月为春季、6至8月为夏季、9至11月为秋季、12至次年2月为冬季。在日常工作中,人们爱将1至3月作第一季、4至6月为第二季、7至9月为第三季、10至12月为第四季。

春节日期是按阴历来定的,它分布在阳历的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如2010年春节在2月14日;2011年春节在2月3日;2012年春节在1月23日,所以它不能准确地反映春天的开始。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特别是智能时代如何“乘风破浪”,除了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老年人必须努力地学习、适应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社会,更好地融入智能生活。

老了才知道什么事都要换位思考。

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别人。遇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善良。如果我们都能换一个角度,对他人多一点理解,那么争吵和矛盾就会少很多,这个世界也一定会更美好。

曾经,一段拍摄于公交车上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一名自称肢体残疾的老年女性,大声指责年轻女孩未第一时间让座。警方通报称,当事人闻某珍(女,63岁)在乘坐公交车期间,多次使用歧视性语言谩骂他人,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这位闻大妈谩骂未让座乘客,有话应该好好说,为什么要用侮辱性的语言来达到自己的诉求吗?闻大妈坐到了让出的座位上为何还要继续置气呢?

至于年轻女孩为何没有在第一时间让座,同样可能存在多种原因:比如并没有注意到闻大妈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又可能自己当时的身体状况也不好。公交车上人员流动频繁,谁都有注意力不及的时候。女孩没有在第一时间让座,并不意味着她不愿意让座。

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使用歧视性语言谩骂他人的闻大妈,当时显然处于一种情绪失控的状态。如何化解情绪,避免让自己的情绪伤害他人,是现代公民必修的一堂素养课程。不难发现,公共场合发生的不少口角、冲突,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情绪管理,为了一时的“体面”而逞强、斗气。

不同群体之间,彼此谅解,彼此尊重,才能化解心中的隔阂和误解。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身体硬朗的老年人,即使年轻人主动让座,他们也会微笑地表示拒绝。有些老人还会说:“你们年轻人上班也不容易,你先坐。”“我就几站地,不劳烦让座了。”有些老人希望年轻人行个方便,还会说一声“劳驾”。诸如此类的话,不仅能在年轻人心中激发尊老敬老的美德,也构成了社会向上向善的氛围。

城市的善意,归根结底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社会老龄化已成事实,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参与公共生活。社会关心老年人,老年人也不妨对年轻人多理解、多体谅。大家都能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老了才知道子女是应晒的宝。

民间小曲《老来难》章回婉转,道出了老年人心中的苦与哀:“老来难,老来难,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头前。”

网络上有人曾说“到老了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是在于孩子的”。

有一种教导方式,也许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那就是被动地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最常见的场景也许就是在考试之后,家长会不自觉地提起邻居、亲戚或是班上成绩更好的孩子。尽管嘴上说着孩子多么差劲、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优秀,但是相信每一位父母的内心都十分在意自己的孩子,不会真的承认孩子不如其他同龄人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家长应该时常反思自己,在与子女沟通时,是否有什么不得当的地方让孩子感到挫败等等;相应地看看别人的家长如何能让同龄的子女脱颖而出的。

在生活当中,我们会发现,生长在知书达理家庭中的孩子,从小便会表现得十分懂礼数,也招人待见。反之,孩子也会变得暴戾乖张。要知道,在“望子成龙”的同时,你自己首先要是“龙”。再说,将孩子教育好是做父母最大的责任,并不一定要期望孩子“龙”,但是起码要把孩子教育成人,让他们能够独立地生活。当初对孩子悉心教育和培养就是希望自己老了以后少为孩子们操心、能够安享晚年。

老了才知道自己也会絮絮叨叨。

很多老年人都有回忆往事的习惯。据说这是老年人对几十年前的事记忆犹新,而对最近的事很容易忘却。对于人生的历程,年轻人更多的是展望,而老年人更多的是回顾,从而获得心理的平衡和安慰。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老年人爱作今昔对比,而且往往看到如今社会生活中不少不和谐的一面,因而就更爱提过去。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年轻时的经历肯定是最精彩最值得回忆和留恋的,即使是挫折,老年人对往事的回忆能使生命力得到升腾。

还因为老年人有的时候过于自信,总把成年子女当作孩子看待,或者由于极力想维护自己的尊严,反复强调自己的主张,或是由于性格发生改变,喜欢责怪他人,这都是他们开始精神老化的迹象。

此外,老年人大脑组织衰退,容易引发爱唠叨的毛病。他们对最近发生的事记忆减退,表现为“前说后忘”,明明已经说过的事,但说了就忘,等什么时候想起来,又会再次叮咛或反复询问。

要知道,沉迷过去很容易让老年人与现实脱节,很容易产生老年性的痴呆症、抑郁症和消化性溃疡病,特别会导致记忆力下降非常迅速,甚至出现一些人格改变,那就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老年人爱唠叨,一般情况并非心理问题,不别看心理医生。心理学专家提醒,老年人,尤其是无所事事的老年人,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特别容易变得爱唠叨。因此,做子女的应该多与老年人交流,引导老年人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