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17日
做新时代踔厉奋发的“筑堰人”
本文字数:1758
◆王坦
900多年前,姜氏父子率众筑堰治水,此后三水大地长治久安,也因此得名姜堰。新时代,姜堰人弘扬治水精神,孕育出了知耻后勇、永不服输、争先进位的新时代姜堰精神。在这种精神引领下,“筑堰人”一锹锹、一铲铲,奠定了幸福姜城的厚实基底。不久,省运盛会即将在家门口举办,让我想起姜堰籍女足队员王晓雪,她在比赛中用身体堵球,挡住韩国队的二次射门,帮助女足获得亚洲杯冠军。作为新时代踔厉奋发的“筑堰人”,也应该以王晓雪为榜样,共同筑就时代春风里的现代化“康养名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一栋安全可靠的“堰堤”,前提是需要绘制一份规划详尽的“图纸”。而“筑堰人”的“图纸”是重整行装再出发、加压奋进建新功的责任与担当。
2019年8月政审结束后,我沉醉在“上岸”的喜悦之中。“与其说是我们给姜堰培养了一名同志,还不如说是姜堰给你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舞台,我也是办公室出来的,办公室的标准只会更高、要求只会更严,希望你能担得起担子。”与领导的谈话中我才认识到,我的路没有走完,只是刚刚起步罢了。
两年多来,我慢慢摸清了办公室工作,反复推敲的文稿写作,严丝合缝的活动安排,细致入微的会务接待……在这里,“五加二”“白加黑”是工作常态,快节奏、高强度是工作标签。当然,期间也有过挑灯夜战的煎熬、独在异乡的孤苦、公文修改的挫败。萦绕耳畔的深情嘱托,历历在目的殷切关怀都支撑着我跨过重重“险峰”、涉过曲折“深溪”。
我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在不断挑战和完善自己。即便暂时走了弯路,我也相信,那些曾经付出过的汗水和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馈自己。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每一座巍然屹立的堰堤,都必然要向下“扎根”。于建筑而言,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是否正确将决定建筑的质量、安全。于“筑堰人”来说,自身的“巧手能匠”决定地基是否厚实牢固。
到办公室工作后,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大家不是在写公文,就是在学习写公文。后来我问同事:“为什么大家如此孜孜不倦,这样不累吗?”他笑着答道:“累,但累并快乐着,因为我每次写完以后都有不同感悟和收获。最开始感觉自己写的东西能被领导采纳,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语都很开心,很有满足感;后来,写着写着就发现,写得越好就说明我对这一项工作研究得越全面,水平就提升得越快,越有获得感;最后我发现,写作都要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慢慢看问题的境界就能提升不少,手下的文字摇身一变,就可能成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很有成就感。”于是,我也开始学习写公文,养成储备材料的习惯,对《人民日报》《秘书工作》等文章进行阅读分析,摘抄名言金句;开始“临摹”写作,学着构建公文的“四梁八柱”;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总结交流经验,备好“源头活水”……
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说过:“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如果说从材料小白到材料高手的进阶也需要一万小时,那么我愿意花费一万零一个小时,甚至更多。
筑稳百年之堰,久久为功、常修不止。如何让堤坝固若金汤,我认为是深淘滩、低作堰。党办工作时间是早出晚归,经常连续加班到深夜,晚上下班只有月光照亮我们回家的路;家人朋友约饭,回答大多是:“现在有事,下次再约”,难免心态会发生变化。作为党办人,必须要有绿叶精神,专心致志坚守岗位、心无旁骛履职尽责,事业选择了我们,我们就必须胸怀大格局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为之奋斗。思想浅薄的人对自我认知也很浅薄,一旦外界对自己有点正面的评价,便会高估自己的重要性。实际上,别人捧你,你就是只精美的杯子,人家放手,你就是玻璃渣子,别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地位。党办直接服务区委,身上自带光环,无论是工作对接还是人情往来,人家都敬你三分,要认清自己,坚持把“我”字看小、把“权”字看清、把“民”字放大,做到为官不妄为、有权不任性。
特别喜欢《蜗牛》里的歌词: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地仰望……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会在追梦过程中摔得遍体鳞伤,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可平山海跌宕。当我们真正筑梦奋斗时,它就不是安身立命的差事,而是为伟大事业奋斗。那时候,我们一定会看见姜城万象更新,享受堰上春风拂面。